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11毛公二策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4:23
  • 章节字数:9292字

厉王三十一年,春,三月。

此时的关中已是春暖花开,桃花灼灼,但是天子的心情却与此截然相反,甚至称得上是冰火两重天。

除了西部的戎狄不安分外,还有就是东部,好不容易积蓄多时,又靠着多方联络诸侯,总算是暂时将楚人这个刺头给拍了下去。

可紧接着,都快被自己忘掉的噩人又起了头,而且还联合了洛阳南方的戎人丶翟人,开始造反,并且杀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殷八师接连惨败后,大司马毛公又率军前去增援,毛公率领的军队到后虽然很快就击退了噩人,保证了洛阳地区的安全,但却一直没能够对噩人造成真正有效的杀伤。

因为恶人实在是太滑了!

这里的滑是物理意义上的滑。

这个跟鳄鱼打交道的部落明显是属泥鳅。

或许是学精了,为此噩人人在向洛阳发动骚扰时,总是靠近沼泽,湖泊河流等地,一旦见势不妙,便一头扎进水中,反正对于他们而言,除了一身破衣,也就只有手上的木棒石斧,丢了也不可惜。

至于说军粮?对于这些连鳄鱼都敢杀的水中勇士而言,下水抓些鱼虾不就解决了吗?

要说荒野求生找吃的,跟中国人比起来,贝爷什么的压根就只能算是三流货色。

君不见,连孔圣也说过:食色性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颇具几分吃货本色。

君不见,哪怕是充满了神魔色彩的山海经中,老祖宗在介绍那些奇奇怪怪的野兽奇草时,也会贴心的告诉你哪些能吃,吃了之后有啥作用。

甚至连九尾狐之类也不例外。

论吃?中国人就没怕过的!

高到熊掌鱼翅,低到草根树皮观音土,要真有六道轮回的话,那中国人毫无疑问是属于吃鬼道。

加上周人吃了之前几次亏后,见了水就发怵,尤其是战车,更是不敢靠近水边,生怕再被对方来一手泽国千里,更是严重影响了周人的战力发挥。

讲道理,既然噩人这么擅长在水域作战,那么找个旱点的地方不就完了吗?

可偏偏,此时的河南简直就是一个大水池。

河南,狭义上的中原,一块夹在陕西黄土高原与山东丘陵地带的平原。

号称天下之中,文化璀璨,但实际上,惨呐!

陕西的就不必多说了,把关一封,那真是金城汤池。

而东边的山东,西部则是泰山,沂蒙山`济水(南北流向,真是羡慕)等一系列山川为塞,虽说比不上关中,但好歹也算有个屏障。

但河南的是真的惨,虽然有座嵩山,但偏偏是在中间,谁也挡不住!

以至于,历史上河南在乱世中基本上都是被人踩在脚下唱大戏。

而飞流激湍的百川,从西北高处到了河南后,都会由于地形平坦,水速放缓,后世河南所独有的地上悬河就是这么形成的,只不过在西周,由于此时黄河还叫大河,含沙量不多,但含水量特足的缘故,河南倒是没有地上悬河,但却是地上泽国。

此时的河南,自然环境实在太好了,好到根本就不用担心闹洪水,因为到处都是水!

也正是如此,所以大象丶鳄鱼丶犀牛等后世基本上只能在长江才能看到的动物,在此时的河南,不说随手可见,但也不是什么稀罕物。

这简直就是为噩人,这个一直和鱼打交道的部落,设定的天生战场。

结果就是,毛公率领的大军,虽然阻止了局势的进一步崩坏,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战争陷入了焦灼状态,用专业名词就是僵持不下。

而战争中,僵持不下的情况是最让人难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却还必须要不断的往那个无底洞里扔钱,并且,更让人难受的是,你压根不知道,你需要往这个洞里扔多少钱,才能有一个不能确定是好还是坏的结局。

当然,作为大周的最高军事统帅,毛公还是很有几把刷子的,他在到达战场一个多月后,便根据战场情况,详细的给周厉王呈交了一份长远的作战计划。

针对参加此次叛乱的主力,毛公各自拿出了不同的应对方案

一是本土部落,以伊水、洛水之间有陆浑、泉皋之戎与颖水上游的蛮氏之戎为主。

他们之所以会叛周,是因为受到了西周诸侯的侵扰,活不下去了,算是官逼民反吧!

而诸侯之所以侵扰他们,原因也很简单:不从他们手里抢地盘。老子的国土怎么扩张!(曾经的噩人就是这么一路被迫搬的家)。

提起戎狄蛮夷,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似乎肌肉发达`喜欢动拳头的他们,在与汉族相处时,彬彬有礼丶主张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的汉人,总是受欺负的对象。

但实际上,在西周双方的遭遇完全相反。

在西周,当时武德充沛到爆棚的华夏诸侯们,把四方蛮子打得不要不要。(君不见,哪怕在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的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杀匈奴仍如杀鸡犬)。

甚至在大家印象中,只会烤羊肉串的戎人,都被中原诸侯欺负的要写诗叫冤了。

太史公曾经说过:《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而《诗经小雅青蝇》的作者,陆浑戎的首领驹支,若是有幸能看到太史公的定语,想来应该是心有戚戚。

因为他的心里真的很憋屈。

春秋时,国际四大国,晋楚两国为霸主国,另外还有齐秦两国可称为准霸主国。

在春秋,体现霸主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开会,齐桓公葵丘之会,晋文公践土之会。

能在会上招徕多少个小弟给大哥捧场,就代表了你这个老大哥的国际影响力如何?

(话说,这倒是跟美苏争霸时,大哥抢夺第三世界国家的选票颇有几分神似。)

在晋国组织的一次诸侯大会上公元前559年,“会于向”。向地,即今天安徽省的怀远县。

驹支也不知道是得罪晋国了,还是晋国还是馋他的土地?总之,他被晋国盯上了。

被盯上的结果就是,刀架在了脖子上,成了阶下囚。

在会盟上把一国之君变成阶下囚,话说,这样礼貌吗?

晋国对此表示:礼貌?老子没砍了你就已经够礼貌了!

当年颠沛流离,受尽了欺辱的晋文公一朝得志,回国称霸后,卫侯丶曹伯丶郑伯,这三位正了八经的姬姓诸侯,都直接被晋文公关了小号,差点弄死,抓一个戎狄之君,有啥需要顾忌的?

哥就是这么霸道,怎么地吧?!

晋国的执政卿范宣子当场发难,很傲慢的指责驹支,给这个倒霉鬼安的具体的罪名就不说了,都是厕所用的玩意,没啥意义。

有意义的是,悲愤的驹支当场赋诗《青蝇》辩解。

此事记载在《左传》:驹支不屈于晋。

《诗经小雅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话说,脑补一下那个场面也挺违和的,头戴高冠,身穿华服的晋国贵族,傲慢无礼的靠着拳头,欺负着楚楚可怜的戎狄君长,而被欺负的戎狄君长,却只能像个秀才一样,哭哭啼啼,写诗鸣冤。

看来,这个文化基因也不是汉人独有嘛,你看,被逼到死头后,哪怕是戎狄蛮夷,这诗写的也不错,连后来孔老夫子都没给他删了。(现存的诗经版本,是经过孔子大力删改之后的了。据说,孔老夫子要求极高:十留其一,其标准之高,着实苛刻)。

当然啦,虽然这位很幸运地成为了诗经305首中,难得的一位,非华夏族出身的诗人。并以他的作品而流传数千年,让后世的人还知道:哦,原来曾经还有这么个部落。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最后被干掉的命运。

甚至,大部分曾经与周人一同生活在九州大地上的其他民族,连个只言片语也没能留下,就被周人的诸侯毫不留情的干掉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周人也不是没有倒霉鬼。

为什么史学家一直争论:周人到底分封了多少个诸侯?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不是因为文献记载有误,而是因为残酷的现实!

西周的诸侯不是后来那些坐享其成的王爷,他们的封地往往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能不能够将其兑现?靠的不是天子的册令,而是自己手上的刀子。(具体可以参考秦国,立国之初,那地盘纯粹是自己一刀一刀砍下来)。

当那些从天子手上拿到了诏书后,率领着周人踏上了征途的诸侯,他们的终点,是他们自己从未去过的陌生之地,他们要面对的是尚未开发的蛮荒大地,野兽横行,蛮夷遍地。

没有现成的农田,更没有现成的住所,他们需要自己开山取道,伐木筑城。

与天斗,与人斗,活下来的,才有资格在史书上留下个姓名,而失败的则归于黄土。

或许数千年后,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后世的考古学者或盗墓贼,能够找到他的砥砖剩瓦,那时候人们才会知道,哦,原来这里曾经还有个诸侯国呀!

不是每一个接受了天子分封后的诸侯都能够成功立国。

或是在路上便折戟沉沙,或是到达了天子画给自己的大饼区后,实力不足,被干掉。

活下来的,创造文明,死去的,归于黄土。

这就是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一场战争,一场决定了神州谁属?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哪怕成功立国的周人诸侯,也可能一不留神翻车,比如说曾经是周天子在中原最为重视的诸侯国卫国,不就在春秋一度翻车,被戎狄灭国,若非齐桓公仗义出手,只怕卫国根本就听不到战国。

甚至连西周,最终直接终结了这个赫赫王朝的黑手,不也是戎狄人吗?

当然,从长期来说,周人和这些戎狄部落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合的,但在短期内,达成和解确实可以的。

前面已经说过了,关中天子就容许了不少戎狄人,允许他们在其眼皮子底下生活,当然前提是他们必须要成为天子的臣属。

这应该是个成功的经验,但可惜的是在关中能这么干,是因为天子的六军,能够随时教育这帮戎狄做人。

但殷八师,现在的状况明显不具备这个资格。

___

为此,在认真思索后,毛公给天子的第一条建议,分封吧!

在洛阳南部伊洛之地,分封几个诸侯,让这些诸侯帮着天子挡刀。正如齐鲁燕晋一样,镇守疆域对抗蛮族。

至于第二条,对付从南方来的噩人,毛公考虑到大周的水师拿这些泥坑里的泥鳅,实在没什么办法。

大周的战车步兵,对他们更是难以应对,所以,毛公建议天子,向南国诸侯请兵。

_-

对于毛公的建议,周厉王其实倒是认可,但让他忧心重重的是,大周天子直辖武力的衰弱。

驻扎着殷八师,并且拥有东虢公国和卫国这两大诸侯帮助,王室竟然仍无法独立保护成周的安全,还必须要分封诸侯以为屏障,这对天子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除了在面子上让诸侯更加轻视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会进一步削弱天子的直辖力量!

诚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在西周诸侯中也算是公认的规则了,但问题是规则这玩意儿,一向都弹性比较大。

在大殿中,面带忧虑的周厉王独自观看着架上摆开的两丈牛皮地图,这是关中和洛阳两块王畿之地。

周厉王的目光山水从西到东,又如同一位仓库审计师一般,审视着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那一个个的诸侯:

"申丶毛丶密丶散丶鱼丶虢,

周丶召丶毕丶矢丶豳丶樊,

韩丶苪丶荣丶沈丶函丶贾……

只是看了陇右丶关中上面那密密麻麻的诸侯,周厉王便已无心再看下去了。

"关中的王土,已经分的差不多了,若是将洛阳也分出去,那孤这个天子又还剩下了什么呀?"

想到这里,厉王脸上满是苦涩,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实际上,皇上不拆饥饿兵。

没有钱,他这个天子,也是要看人脸色的!

正当周厉王独在大殿中忧愁不已时,门外,孟子小心翼翼的隔门叫到:"启禀天子,太史令奉命前来觐见。"

听得此话,厉王神情一振,整理了一番自己的王袍后,满含威严的命道:宣太史令进殿!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