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17关中狼烟一申季南来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6:56
  • 章节字数:11792字

与古代欧洲人喜欢住在砖石建筑中不同,中国人自古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且是从生到死的那一种。甚至还专门衍生出了风水玄学这一套玄之又玄的文化遗产,活人盖房要看风水,死人修墓更要看风水,以致为中国贡献出了盗墓这一悠久的行业,不仅养活了不知多少个古人,更为21世纪无数靠文字吃饭的同志们提供了一条盗墓文学之路。

咳咳。

总之,无论从生到死,中国人对自己的住处都是颇有一套讲究的,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但凡有点身份,懂点品位的人,他们对住处的追求绝非是金碧辉煌、纸醉金迷,而是要有山有水,闲情逸致。具体来说就是,其住处往往都要有一些池塘、假山装缀其中。

乃至到了后来,这些假山假水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眼中,己经不仅是自然了,它是一种时尚,是气质,更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如果在古代中国哪一位贵族的家中,没有像样池塘与假山,那他一定会被人嘲笑为爆发户的。

在史书上,一些特别喜欢艺术,(至少表面上如此)的皇帝甚至会为了这所谓的山水之乐,而做出许多坑爹的事。

靖康耻的始作俑者,也是堪称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艺术皇帝,宋徽宗,就遍收天下奇山异石,以实皇宫山水,号称“花石纲”误国累民,直接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方腊大起义。(与靠着水浒传虚传出来的宋江一百单八将双拉齐,那可是正儿八经载入史书,能够登堂入室的规模级起义。)

而现在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供后人吊悼的圆明园,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一座集中西园林于大成的万园之园,又耗费了多少的民脂民血?空费多少国力?!

不过,现在的姬静是没这个条件挥霍的。

姬静在蓝田所居住的院子,说是院子其实多少有些委屈了,因为这处院子占地足足有十几亩之大,里面甚至还有一处三亩地大的池塘,池塘中还门设了一座夏天用来纳凉的石亭。

现在,这里则成了姬静招待自己舅父的场所。

而招牌菜则是大盘鸡。

没错,新疆大盘鸡。

由于是私下见面的缘故,为此,姬静倒也没和这位平日里还算亲近的舅舅搞什么君臣有别,一张席子上两张案板,前面是冒着肉香的大鼎。

在约摸有两尺多高的大鼎里,厨子们先放上厚厚的一层羊油,然后将这个年代所能够找到的调料,花椒与葱姜蒜茱萸放进油中等到出了香味后,将早就已经切洗干净的羊肉鸡肉倒进去,待到肉成焦黄,加上水,齐活。

虽说跟后世的大盘鸡肯定要差不少,但对于这个年代的人而言已经足够了,至少申季子吃的就颇为满意,满口流油。

疱厨熟练地用青铜大勺,将鼎中煮好的肉食,放到席前的食盘上,两名侍女跪坐两旁,一名侍女小心翼翼的用两把细刀将还冒着热气的肉块,切成小块,供姬静取用。这位待女的手艺很不错,割出的肉块方方正正,都是长寸宽一寸左右的标准,很有几分精巧。

姬静吃的还算是比较优雅,用手中的筷子夹起盘中被切好的肉块慢慢品尝。另一名待女则手中拿着干净的麻布,随时擦拭姬静滴在身上的油脂。

一旁的申季子相对而言就豪爽多了,他身旁的两名侍女只负责给这位斟酒就行了。

热腾腾的肉块放到食盘上后,申季子根本不带侍女切肉,而是爽朗的一声大笑,粗鲁的推开了侍女,拿出了自己腰中的弯刀。对着冒着热气的肉块猛的砍上几下,而后满是肉油的右手抓起来猛啃,左手则一樽一樽酒往嘴里塞,大碗吃酒大块吃肉,也不在乎酒渍、油脂滴落到身上,很有几分绿林好汉的气概。也很是失礼。

看着自己这位舅舅豪爽的吃法,姬静的心中除了几分羡慕外,多少有些恶心,没办法,都说中国人吃饭不讲究,但是直接手抓肉,这个还不是后世人他能够接受的。

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这位舅舅的吃相不太雅致,为此姬静他才没有将自己的太傅也招过来共同入席,那纯粹给自己找不痛快。

申国虽然也算是西周的老牌贵族了,但可惜的是本身就是戎人出身的他们,又长期在西北与戎狄人混居。为此在衣食住行方面其实更加淳朴一些,换句话说就是更加切近戎狄人。

相比于早就在中原之地生根发芽,严格按照周礼来规范言行的诸侯而言,如申人以及后来秦人,这些长期与戎狄混居的诸侯,在他们的眼中与戎狄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相比于无依无靠的秦人,长期与天子联姻的申国,地位更加尊崇,腰板够硬,所以没有哪个诸侯敢在那里随意逼逼而已。

但这并不能够阻止如共伯,这些贵族们会鄙视申人。当然也仅仅只是鄙视而已。

其实西周虽推崇周礼,但这并不代表着周礼就是所有贵族都会严格遵守的规矩。

因为周礼本身其实并不能算是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只是一种礼仪规范。更加类似于道德上的约束,不具备强制性。

打个比方,你违背了法律,会被国家以暴力手段让你付出代价,但是在西周你违背了周礼后,除非是僭越(如在自己家里看个8肴之舞,吃饭摆个九鼎),迎来的更多的是道德上的谴责,而不是国家法律上的惩罚。

“不错,不错,要说这吃食倒还真是你小子会享受。”

身着一身黑色窄袖劲装的申季子,右手拿肉,左手举杯,满嘴流油,毫无形象的踞坐在姬静身旁,对着自己面前的食物饕餮不己,连连赞叹。

一旁的姬静除了陪笑,以一个乖孩子的形象劝自己的舅舅多吃一些外,就只能静候自己这位舅舅说出来意了。

这年头人估计是油水太少,而运动量太大,所以当碰上美食时,饭量极大,比如说那位廉颇。治安的用餐的时间也比较久,对此姬静是有一定心理认识的。

拥有后世记忆的姬静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有几年的功夫了,但是却一直都畏手畏脚,因为他深深的觉得西周这个社会实在太过脆弱了,脆弱到后世的那些科技发明,如果出现在这个时代,那么等待着西周的不会是什么辉煌的盛世,而是加速灭亡!

西周的社会实在太过脆弱了,脆弱到就如同正在被孵化的鸡蛋一样,轻轻一碰,就是个的下场。

当然倒也不是,后世所有的东西都会给这个时代带来厄运,有些无关大雅,但确实非常实用的学问还是可以早早问世的,比如说美食。

如果穿越到西周,有哪些事情无法忍受的话,那么其中有一样必然就是食物!

除了苦涩就是苦咸!

早些还好,毕竟姬静年龄小,喝小米粥和大米粥便可。

虽说此时的米粥颇有几分粗糙,也总是能喝得下去的,但伴随着姬静年龄日增,开始参加正式宴会后,就该面对这个时代的烹饪艺术了,实在是令人惨不忍睹。

在西周,中国人的餐桌上,花样是不少的,民以食为天,可不是白说的。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作为号称周礼的继承人,孔子就认为周代最重视的四件事之一就是吃饭。

在吃饭这方面,周人可谓是讲究。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

按《诗经》中《豳风》、《桧风》、《小雅》、《大雅》、《周颂》诸篇对西周食材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六类:

水果类:野葡萄(蘡薁)、大枣、葫芦(瓠)、李子、梅、苌楚(猕猴桃)等中国本土水果。解释一下,中国此时应该是有瓜的,但不是西瓜,而是类似于后世的甜瓜之类的。

干果类:栗子、冬葵子等;

蔬菜类:苦苣菜(芑菜)、白蒿(蘩)、播娘蒿(莪)、瓜、竹笋、香蒲、芹菜、葫芦菜(瓠叶)、豆叶(菽叶)、大巢菜(薇)、杞叶、莱叶、羊蹄叶、堇菜等;(西周时期的不少菜,到了后来都快被当成野草了。)

油料作物类:麻籽(苴);

接下来是最为丰富的肉类,相比于眼巴巴的等着,后来丝绸之路传入的蔬菜水果,西周时期,中国人餐桌上的肉类极为丰富。

“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诗经·大雅·公刘》

常见的肉类:猪(豕)、野猪(豵豜)、鹿、狼、蚂蚁、牛、鳖、鱼类(鲿、鲨、鲤)和羊等;反正只要是那年头人们能抓到的都能吃,又没有动物保护法,随便喽。

谷物类:粟、稻、稷、黍、豆(荏菽)、大麦、小麦等。

应该说单看菜谱,吃饭的花样还是比较多的。只是做法不是太过单调,就是太过繁琐。

至于西周烹饪方式主要有烹、炙、蒸、炰、捣、燔、脍、羹、脯、腊等。

烹就是把食物放入开水中直接煮,由于西周时期植物油产出少,加上青铜器比较盛行,食物的主要加工方式就用煮。在一些大的宴会上,直接支起青铜鼎,加水烧开放入食物如肉类等,煮熟后开吃。也有用下面有火门的“温鼎”,边煮食物边吃,相当于今天的火锅吃法。三联甗(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蒸指在蒸食器甗下层加入水,上层加入食物,加热后用热蒸汽将食物蒸熟。

炰是指用烂泥涂抹食物并置火中烧熟,类似于叫今天花鸡的做法。

捣珍(用牛羊里脊肉反复捶打除净筋腱做成)

捣指用木棒反复捶打将食物捣碎。

燔指将动物杀死,连毛带肉直接用火烧熟。

脍指碎切鱼肉,然后生吃,类似今天的生鱼片做法。

羹指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食物。

脯就是咸肉或咸肉片,不加调料,只抹盐晒干而成。

腊就是将兽类去毛,经火烘烤,再晒干的干肉。

看起来似乎周人挺会吃的,但实际上真正吃过你才会发现其实真不咋地。

场面是那个场面,但是味道嘛,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诗经·大雅·锦》

“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诗经·周颂·载芟》

根据《诗经》记载西周时期的调味品主要是饴(糖类)和椒两种。长歌君根据《尚书·禹贡》中已经有关于食盐的记载,故西周的调味品中应该还有盐。

只是在西周由于此时候的盐提纯度不高,加上保存不易,所以很多时候盐都是做成酱的。

没有花椒大料,那年头的牲畜有没有经过后人一代代精心的培养,味都比较冲。反正鸡精是吃不惯的,所以便只能够拿西周已有的条件搞个炒菜了,虽说用鼎来炒菜有点不太合适,但好歹都能用,凑合吧。

申季子这顿饭足足吃了一个多时辰,一头羊加三只老母鸡下肚后,这位大汉才总算是满意的放下了手中的弯刀,惬意的接过待女递过来的麻布,擦干净了手。又将樽中酒一饮而尽后,打了个饱嗝,大喊了一声痛快,方才满意的挥手。

在一旁早就昏昏欲睡的姬静。见自己的舅舅总算吃饱后,懒洋洋的挥手命令侍女和厨子将这些餐具都收起来,等他们都离开,方才后问道:“舅舅不在京城坐镇,怎么来了蓝田,难不成也是冲着蓝田美玉而来。”

“蓝田美玉吗?话要说西北那戎人的好玉可不比蓝田的玉差。”

似乎还在回味美食的申季子,一边砸擦嘴,一边笑道。

姬静目光颇有几分幽怨的望着自己的舅舅,叫屈道:

“方叔大二人说是奉了我父王之命前来保护我的,可是现在他却跑三百虎卫拐走了200。

舅舅呢?说是因我母后担心,所以又被我父王派来保护与我,只怕也是来打秋风的吧。”

“咳咳,静啊,这些事太复杂,你现在太小还不懂,乖乖听话就行了,反正你父王跟母后又不会害你,你说是不是?“

申季子红着老脸,略微尴尬的挤着笑脸安慰到。

对于这位外甥心中的怨气,他是早有预料的,无他,来来回回,都拿着保护太子的名义上下折腾,但实际上太子却什么都不知道。要是心中没点火气,那就见鬼了。

不过在他看来,无非就是小孩子家家觉得受了委屈而已,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解释的也相当的敷衍。

看着这舅舅这想打哈哈的架势,姬静无奈的摇了摇头,知道自己是不会从这里得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了,于是便垂头丧气的说道:“舅舅我现在能回京城吗?“

本来姬静还挺感动,自己出行一次,场面挺大,武有方叔文有太史。

但是,到了蓝田后,方叔这位大夫,二话不说直接把甲士大部分全都卷吧卷吧带走,紧接着一直给自己当压舱石的太史,招呼了一声后,便匆匆离开,姬静就觉得不对劲了。

特别是太史离开之前,还给自己留下了:“勿离蓝田”的告诫,姬静便明白,骊山自己是去不成了,或者说自己这趟旅程的终点就是蓝田。

现在自己的这位舅舅又来了,姬静哪里还不明白,估摸着自己这个太子不过就是一个幌子罢了。

当幌子他其实倒并不介意,但问题是这帮人来来回回却什么都不跟自己说,就如同一处精彩的大戏中,自己明明处在舞台中央,但是却一无所知,看着是主角,实际上就是个摆设,这种被忽视的感觉相当难受。

眼下竟然把自己的舅舅都派出去了,想来该布置也布置完毕了,那么自己这个已经失去了作用的幌子,是不是也可以打道回府了呢?

“不行!”

向来对姬静颇为疼爱的申季。难得严厉的板起了脸,痛斥了姬静的想法:

“狩猎还未结束之前,无论是猎人还是猎犬,都必须在猎场上,各司其职。”

“舅舅,能告诉我,这次的猎物是谁吗?竟值得如此大的排场?”

姬静无奈而又好奇的询问着。

但申季只是瞪了一眼,什么都没说。

申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带了150名甲士,其中有100名确认无疑是虎贲卫,将这100名虎贲卫留在了蓝田,吩咐了一句:交由方叔,便带着其余人又匆匆向西去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蓝田城上望着自己的舅舅远离的背景,姬静颇为感慨。

无论如何,现在的申季都是虎贲将军,都代表着天子之到,连他都出动了,那就已经说明战争已经准备完毕,即将开始了。

姬静并不认为,现在的自己能够对接下来的战争起到什么作用。西周并不是没有太子领兵作战的先例,只是现在的他太小了,在战场上根本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相反他孱弱的身体只会让将领们担惊受怕。

没有将领,承担得起太子死于战场的责任!

况且,相比于在这一场并未载入史册的战争中,姬静更害怕自己到时候忍不住搞出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发明,从而给西周带来不可预料的麻烦。

至少在三年后那场动乱结束之前,毕竟不打算对西周进行任何的改变了,因为想要做事,首先必须要确保自己能够活下来,即景担心自己现在的某个蝴蝶反应,说不得会导致三年后那场让自己显现上面的动乱,真的要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本能的他希望自己回去,回丰镐,安安静静的呆上三年。

可是现在看来,自己还是想简单了。太子不仅仅是尊荣,也是责任,哪怕这些责任,太子本身不知道,但却也必须要履行。

“只是,到底是怎样的对手,才能够让西周搞出如此大的排场?“姬静很是疑惑。

“太子,起风了,容易着凉,下去吧”,一旁弓着身子的北宫小心的说道。

“嗯,去,让姬白来见我。“

姬静在北宫的陪侍下下了城墙后,对北宫吩咐到。

“诺“。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