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2虎离山林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7:27
  • 章节字数:12986字

魏国大乱,条戎丶奔戎攻破魏城,大掠三天,至晋国联合杨丶耿丶梁4国联军拥魏国侯至魏,戎人方退。

对,这位魏侯在国都沦陷的那天,麻溜的一路向东跑到了河东另一位老大哥,也算是河东武力担当的晋人那里寻求庇护去了。

不过,此时曾经繁华无比的河东明珠,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那天下着小雨,北风那个吹…

秋风萧瑟,秋雨绵延之中的魏侯望着一片断壁残垣,想到百年积蓄,一朝乌有。很是伤心,哇的一声,便像只扑食的蛤蟆一般趴在了废墟上,哭嚎不已,声泪俱下。

当真是见者伤心,闻者落泪。

老大哥晋侯忍不住欲上前劝慰,不过他还没开口,正哭地梨花带雨的魏侯就像只哈士奇,腾空半尺一把扑上,死死的抱往晋候的大腿,然后是一把鼻子一把泪哭道:

“晋候啊,你我两国皆为文王之后,王族血脉,现在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况且,若是我魏国的解池出事,那么河东诸侯丶民众也将无盐可食啊!

呜呜,咽咽。…”

得勒,赖上了。

晋侯当场就气的牙根痒痒,恨不得一脚踹死这个混蛋!

怎么?救你还救出不是来了?

但偏偏晋侯还不能发作,因为在他的背后,另外三位诸侯正饶有兴致的看着这出人间喜剧。

应该说,这三位是好观众啊!观戏不语,除了嘴角微微上扬之外,并无异常。

晋侯还能怎么办呢?只能忍着想要剁了魏侯的冲动,赶忙一边将其扶起,一边说着敞亮话:

“快快请起,我等都是王族子孙,互帮互助,本是应当(原则上同意),一定尽力而为(看着办吧!)”。

却不料,他刚刚将魏侯扶起,然后魏侯直接啪的一声,也不顾地上的水泥,对着晋侯就来了一招五体投地,以头抢地,泪流满面的大声哭喊:

“谢晋侯高义,谢晋侯厚恩,谢晋侯大德!魏人一定没齿不忘…”

得,这回真算是彻底赖上喽!

魏侯当众行了这番大礼,还是这般可怜,相信在一旁全程看戏的几位,绝对会火速将这一幕传遍大河南北,定成“千古楷模”。

而晋侯要是不把魏国的事情办圆满了,就得千夫所指,被所有诸侯指戳脊梁骨了!

晋侯很后悔,为什么当初没有找几个人在路上把这个混蛋半路给做了!

活着干什么?明明是自己惹出来的祸,老子千里迢迢的带人帮你找场子,好处还没见到呢,就被强行来了一波道德绑架?

没办法,气得牙根痒痒的晋候,只能带着一肚子憋屈,带着其他诸侯开始指挥军队清理魏城,并派出探马四处打探,一是看看魏国还有没有活人,二则打探戎人消息,准备南下。

魏国死活可以不管,但解池必须要保证安全。

所幸,这场骤雨般的大乱算是来去匆匆,魏国还有不少漏网之鱼,北部并未受乱,南部也有五六个比较有远见的贵族,靠着提前修筑的堡垒侥幸逃过一劫。多少算是保留了几分元气。

而魏侯在以充分突破了脸皮下限为基本,换取了晋国的长久援助后,总算是回复起了精神,开始派人去通知那些还活着的贵族,赶紧来魏城报告,商量复国事宜,同时又赶忙拜托晋候将此地的情况迅速告诉天子。

魏国几乎覆灭,但为魏侯健在的消息迅速传开。

对其他王族诸侯而言,魏侯还活着,自然要庆贺一番。毕竟,兔死狐悲。

说一下,伴随着魏侯还活着的好消息,晋侯乐善好施,扶危济难的美名也迅速在关中,河东以及中原一带传开,为此,晋侯无意中得到了众多诸侯的敬佩。

甚至,连丰镐之中也纷纷传言:“晋侯骁勇善战,戎人对晋侯,那是望之而胆寒,闻之而色变!

实有先祖武王之风!”

“晋候体恤同族血脉,扶危救难,急公好义,乃王族之楷模!”…

这些对晋侯的夸赞传入了王宫之中,让本就因为对戎人作战不利而心中郁闷的周厉王,更是觉得被打了耳光,脸上火辣辣的疼。

名气是个很玄幻的东西,有的时候很没用,但有的时候却抵得上千军万马。

晋侯现在的名声于晋国以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好处,只不过现在晋侯可没那个好心情喽。

而心情糟糕的,除了晋候之外,魏国那些还活着的贵族民众心情也很糟糕,

“那个混蛋为啥还没死啊?!”

对于魏国以及其他人,比如说正在风陵渡坚守的尹吉甫丶魏晨,与那些幸存的魏国贵族来说,魏侯还活着,而且还有军队保护这消息,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对于此时的魏国,死人比活人有用,至少魏侯要是挂了,魏国的贵族们还能本着死者为大丶人死债消的原则,为他粉饰一二。

什么国君幡然醒悟,愤而自杀以谢民众啦,

又比如就说国君为守社稷,力战身亡,给个烈士的称号之类。

如此,活下来的贵族们只需要再挑选一位公族子弟继位,然后再代“先君”发下一篇感人肺腑的罪已文章,以及赦免令,对民众表达出善意。

那些之前跟随着戎人反抗魏侯的国人,至少能够消了恶气,也无需担心会被秋后算账,只要贵族在摆下姿态,再次反正,不是问题。

毕竟要不是逼到绝路上,那些魏国的老国人,谁愿意跟那些臭烘烘的戎人一块折腾?

再者,戎人大不了还能回山上继续落草,那些国人也能跟着他们一块回山上,重回原始社会?

但偏偏魏侯,诶,我就不死!甚至还拉了一票魏国贵族无法影响的外国诸侯来给自己当保镖打手,这就让魏国人都很难受了。

经过之前的折腾后,魏国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已经是信誉度为零,好感度为负了!

完完全全就是负资产。

只要他还活着,之前造反的魏国民众就不会再想着回来!

有他没我们!

没办法,之前上当受骗流的血还没干呢!

所以,魏侯发给那些幸存贵族的诏书,不仅没有引来任何的反应,反而吓得那些幸存者更加胆战心惊,拼命加固堡垒,派出靠谱的家臣,四处搜罗那些流亡的国人,好说歹说,将他们都拉到自家的城堡之中,俨然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更糟糕的是,戎人并没有乖乖的退回中条山一带,反而裹挟着大量俘虏,开始向西方大河行进。

此时,大河西边的泾洛之间也还没消停,在得到了东虢的支持后,苪伯联合大荔戎与其他几个附庸的存在,勉勉强强的暂时稳定住了河西的局面。

但是,倘若此时从大河的东边再杀入数万大军,那可就真的要局势崩溃,流毒关中了。

万幸,此时风陵渡已经被尹吉甫与魏晨早早控制,

风陵渡,相传因黄帝重臣风后葬于此地而得名。

风陵渡乃三省要冲,三河来汇,重关要津,千古名渡。南接中原,与河南相望,西锁关中,与秦省为邻。又天然是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区的交界之处,承担沟通秦晋豫三省交通的功能,也是重要关隘,又称风陵关、风陵津。

其地形险要,大河由北向南于河口镇进入中游,正是于风陵液东流掉头南下进入晋陕峡谷之中。大河丶南方的中条山丶东方的太行山、以及向北延伸的秦岭都汇聚于此,造就了风陵渡这一兵家必争之地。

尹吉甫在魏城沦陷前,带着魏晨的近百名私兵,强行救出了魏晨后,便火急火燎奔赴风陵渡的原因便在于此。

风陵渡不仅扼大河东丶西咽喉,且易守难攻,最重要的是,风陵渡作为最为重要的渡口,船只数量极多,只要控制了这些船只,尹吉甫便有把握将戎人挡在大河东岸。

二人至风陵渡后,接收工作做的倒是顺利,因为,此时国内动乱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这里,甚至已经有小股的戎人摩拳擦掌的想要在这里从事第三行业了(抢劫),当地的贵族国人亦是人心惶惶,不知所措。

魏晨作为魏国的卿士还是颇有几分影响力的,加上尹吉甫这位天子采风之官也亮明了身份做保,自然被当成了主心骨,人心倒是迅速稳定了下来。

接着是清查家底。

风陵渡有超过3000名野人与六百国人在此负责船运,没得说,这些人被迅速组织起来,此外,魏晨又收集了当地贵族的五六百私兵,大手一挥编入成军。

随即,二人便立刻检查此地防务,总算是松了口气,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在魏国那几年的荒唐岁月里,魏国对风陵渡的修缮倒是出了大力气的。

大小船只足有六百余只,粮仓存储有二十余万石!更难得的是,大部分都是粟米。:

城关高险坚固,牛马六千余。

最难得的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武备太少,寻常兵器倒是好说,实在不行,结实的木棒上面绑上尖些的石头,也就凑合用了,可其他的就没法凑合了,

盔甲只有200余套,弓箭缺乏到近乎没有,战车更是只有区区13辆。

这让魏晨很是失望,急得团团乱转,向尹吉甫问计道:“我本想着风陵渡的军队杀回都城,靖难平乱,但如今弓箭不足,战车亦是匮乏,这该如何是好啊?”

尹吉甫此时,对魏国总算是上了心,安慰道:“可向南去找东虢国与苪国求援,此外,司马放心,我这就再写信送至镐京,让天子速速发兵来源。

只是一时半刻,恐怕无法见效,还望司马切勿浪战,做好战备。”

魏晨神情凝重,也对尹吉甫保证:“大夫放心,我知道,魏国眼下输不起了。”

于是,很快又一封紧急军报,被送到了周厉王的王案之上。

尹吉甫不知道的事,他的这一封军报,会对西周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在风陵军报送到之前,西边出事了,岐山以西最为强大,也是最为古老的西周王族诸侯,西虢国惨受灭顶之灾!

而祸不单行,魏国之乱未定,北方霍国失守,以燕京戎为首的六万戎人,从汾水东岸突破,直入河东。

杨国(今山西洪桐)坚守六日后沦陷,杨伯率部分国人丶贵族向南投靠晋国,同时,杨国大夫冒险顺汾水入大河,前往丰镐报急。

消息传来,丰镐上下哗然!

陇右丶河东丶河西俱乱,关中王畿再次危机四伏。

厉王终于下定决心,关中以稳为上,

九月初一,大司马毛公持天子钺率一旅(五百〉虎贲迅速前往歧山,统帅申、周丶召丶毛丶鱼丶散丶秦等歧西及歧山周边诸国抗击西戎。

召申季携太子归朝,由司寇召公与太傅共和全权处理与骊山诸戎盟约,

骊戎必须出兵五千,为王前驱,并派贵族子弟为太子护卫。(这是之前双方私下谈判,便已达成的协议〉。

令司空荣公南归,率本国人马联合杜丶沈提防丰戎。

又命方叔率麾下一千虎贲及五千骊戎北上,与东虢丶苪国合力安定泾洛,保证丰镐丶河西与河东交通运输。

最后,厉王命司徒大兴师徒,发国人从征,随王亲征!

太子监国,宗伯周公丶司徒召公辅佐。

并非没人劝谏厉王,比如毛公就认为眼下局势扑朔迷离,天子不应离京,而当坐镇中央,以镇四方。

但周厉王却只道了句:“寡人已在丰镐坐了许久,可寡人又震住了谁?”

说罢,厉王便一反常态的拂袖而去,让毛公愣在了原地,老眼中难得的露出了迷茫。

召公不忍的过来轻轻地拍了拍这位老伙计的后背,待毛公回过神来后,低声解惑:

“大司马,你也要体谅天子的难处,四方不稳,怨归天子。

又有晋侯珠玉在前,天子难免心急了些。”

“可,我总觉得,不妥当。”

毛公咋咋嘴忧郁的说道。

“没什么不妥当的,大不了,无非就是又一位昭王罢了。只要丰镐不丢,大周便塌不了天”。

拄着拐杖的周公走过二人时,苍老之声悄然入耳。

随即,召丶毛二人相对一视后,各自告辞,各司其职。

话归河东,燕京戎南下的消息传来,使本就士气颓废的河东联军更是如遭天雷!

从诸侯到小兵,都处于悲观的阴霾之中。

原来。之前,联军南下,与条戎交手数回,虽是打了几仗,但却战况不顺。

此外,联军两万人,不仅无法在魏国得到粮草补给,而且还感受到了魏人浓浓的恶意。

幸存的普通魏人,只要看到魏侯的大旗,宁肯投戎都不肯反正。

幸存的贵族好一些,但对于联军征人征粮的命令,以及魏侯的要求,也是下次一定。

态度好点的,出点粮食酒肉打发?

冲点的,闭门不纳。

而戎人得到海量物资,与大量魏人与他国野人奴隶加入后,人数暴涨至五万,武器也终于实现更新换代,战斗力有了巨大提升,甚至可以与联军野战而不落下风了。

南方中条之戎仍在肆虐,北方大敌又至,以晋侯为首的河东诸侯联军,算是陷入了被南北包抄的窘境之中。

大多数诸侯都是垂头丧气,惶惶不可终日,一股沮丧的氛围笼罩在了众人心中,大家都觉得是不是最近大周的末日要到了?怎么这么多诸侯都相继丢掉了祖宗的社稷呢?

很多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尤其是魏侯,已经考虑要不要干脆抛弃祖业?向西投奔天子去了。

至于其余几位亦是惶惶不可终日,深怕被戎人抄了老窝,想要引师归国,却又担心碰上戎人,落个战败身死的下场。

眼见众人都要做鸟兽散,被迫成为了众人领袖的晋侯站了出来。

只见本就长相威武的晋侯,披青色铜甲,右手握剑,虎目张裂,俯视诸人,厉声喝斥:

慌什么?!

不就是戎狄之辈吗?

我大周王族,何曾怕过他们!?

从元祖古父在歧山立足,到文丶武二王横扫天下,威服四夷。

我大周勇士的剑载之下,杀过多少戎狄!

昔日祖先只一隅之地尚不惧怕他们。

现在,我们的背后,还有大周天子,还有宗周丶成周的诸多同族诸侯相助。

怕什么!

难道要让先祖地下蒙羞吗?!

今日,本君在此以我晋国历代先祖为誓,绝不退让,死不休战!

即日起,本君便将君位暂与世子,此间再无晋侯,只有大周王族之后:晋姬籍!

不胜不归!诸位若是怕了,留兵于我在此,我自死战河东,尔等自可逃命!”

正常情况,接下来就该是一堆人义愤填膺,纷纷拔剑效忠,但实际上,晋侯姬籍完全就是一出独角戏,压根就无人理睬。

说完后,略带郁闷的晋侯又环视着已是面红耳赤,但却仍然保持沉默的众人,心中无奈,却也只能缓和语气劝道:

“此次南北戎人不下十万,大河西侧又有数万戎人虎视眈眈,东方是巍巍七百里太行。

河东已是孤城绝域,吾等根本无处可走。

况且,你们真愿意舍了祖先百年基业,孤身一人去丰丶镐寄人篱下不成?”

对于脑子比较单纯,或者说还有道德底线的底层,一番慷慨激昂的大话,再加些许的物质激励,基本上就能够得到如山呼海啸一般的效死之声。

甭管有多少人是中心,但至少能把士气提上来。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最能打的军队,往往出身都不太好。

战国,最穷的秦人打出了一挑六的战绩。

明后,戚继光招兵更是只收义乌那帮穷哥们。

可对于老于世故的老油条们,那就真不容易忽悠了。

和这些老江湖千年的狐狸,谈什么聊斋呀?

他们的热血早就消耗干净了,只知利害,不知大义。

无数惨痛的教训,都告诉了人们,永远不要相信统治阶层,哪怕是自己的统治阶层的道德底线。(前有赵构水灌中原,后有光头花园决敌,敌人没啥几个,倒是把自己的老百姓霍霍了个干净。)

所以,在慷慨激昂鼓舞士气之后,晋侯还得耐着性子给他们分析局面,讲道理。

一句话跑不掉的,现在亡命等待援军还有点机会,要是各自为阵,那就全得完蛋。

敞亮话说白了,利害关系也分完了,现在就只能看这些诸侯的觉悟了。

但扯皮总是免不了的。

最终出于时间要求(戎人可是很珍惜时间的),紧急考虑,大家总算做出相对合理的方案:

晋侯姬籍率晋师一万抵御条戎,并打通大河,其余封国已即将坦露在燕京戎兵锋之下的诸将侯合兵北上抗击。

晋侯对这个结果很无奈,却也很无力。

兵力不足,再次分兵本是大忌。

可他虽然贵为侯爵,可以号召河东诸侯出兵,但是那些诸侯若要执意不遵,他在未得到天子授权之前,实际上他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只能分兵,期望着能够坚守到天子援军来的那一刻。

由于老家即将被超,为此,那几个诸侯回师的时候到走的非常快,同时他们也知道,这回容忍,来势汹汹,所以也没敢擅自分并而是一块抱团取暖。

望着北去的诸侯军队,晋侯脸色阴沉地对着身旁瑟瑟发抖的魏侯,下令:

“我的斥候打探到消息,风陵渡上仍然打着国侯的旗帜,你去那里给我守住!”

“这:”

魏侯刚想推辞,晋侯便转过头来,一股杀人的寒意吹到了魏侯的脸上,让他情不自禁的咽了一口口水低下头。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