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大明:我主动继承了家业

第213章

  • 作者:会说汉语言的地瓜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4-06-13 11:49:58
  • 章节字数:10266字

大明我主动继承了家业!

第214章

反正不管怎么说,只要这两位王爷和朱权有着牵扯的话,甚至达成了某种约定,遭到削弱是必然的。

这样一来只要皇上好知道这件事情,不管怎么样,朱权都不会有亏的地方。

这是一种阳谋,偏偏锦衣卫还不得不告诉皇上这件事情。

而且皇上一旦得知了这件事情,也是不得不做出一定的抉择,就是削弱谷王和辽王。

这样才能震慑各方,保持着自己的威严。

谷王和辽王两人脸色有些难看,锦衣卫想到的东西他们自然都是非常明白的。

朱权要是稍微为难一下,再将他们两个人给放走,估计就算后面父皇真的问起来这件事情,他们也能够义正言辞的说是被逼迫的,别人也会比较相信他们。

结果现在朱权不费吹灰之力的就将他们全部给放走了,一点都不为难,不由得让别人不多想。

而且朱权还当着锦衣卫的面,说出他们之间有所约定。

这样一来,一旦这个锦衣卫回到京都,那他父皇知道这件事情那就是迟早的事了。

谷王和辽王对视一眼,他们两人顿时就有了决定这个锦衣卫绝对不能够回去,否则后面他们绝对说不清的。

而且他们一旦杀了这个锦衣卫之后,就有了把柄在朱权的手中了。

如果后面一旦朱权暴露出这件事情来,他们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就是取得父皇的原谅,但是自己被削弱是肯定的。

第2条路就是和朱权合作一起争夺天下,为自己的未来拼搏一下。

不管是谁,只要不是那么的傻,肯定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朱权骑着马赶紧的赶了上去,之后缓缓的跟在假装自己的那个人后面。

他带着自己的大部队军队在后面跟着,以防万一。

他们要去的目标点是有着四座山靠在一起的,每一座山都是差不多的地理环境,这样保证各自军队的出军的公平性。

唯一的一处观战地点则是在另外一处山顶上,建立起来的高塔很高,视野很好,在那里观战的人可以看到下面所有的状况,就可以判断出哪一方赢哪一方输。

这次的规则是每一份有这100人,然后每一次有这4个王一起行动,其他三方的全军覆没,剩余一方胜利,这就是一场用命搭建的舞台。

朱权对于这些人的生死自然是没有任何兴趣的,他慢慢的在远处的山尖上看着前面的那些人。

至于打来打去的王爷,他根本不想理会,都一眼不看,只是静静的呆在那里。

几天时间过去了,终于快到了结束的时候。

这个时候远处居然有着动静,出来数量不少的人涌了过来。

有这一个士兵立马就跑着过来说道“参见王爷,我们察觉到了大明王朝那边有着很多的军队过来,是否要进行狙击还是不用管?”

朱权摇人摇头,并不想理会那一群人。

“不如这样吧,你们现在过去把我那个替身给抢过来,然后直接返回吧,不用再拖延时间。”

“本来还以为一两天就能结束,结果这么多天了,前面他们办的事情已经办结束了,我父皇那边应该都得到消息了,所以说也不用再伪装什么了。”

朱权有些索然无味地看着天空摇了摇头,然后自己转身就返回。

本来以为他要两个军队干一番大战,结果时间如此之长,要么就是自己父母那边也有着相应的主见,想要拖延时间,是想让从那里嵌入的那一部分军队顺利的在自己的封地内驻扎下来,不然的话不会拖延这么长时间的。

只不过对方拖延时间同样也是顺着自己的意,可能对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现他们进来,把对方完全给监控在自己的视野当中了吧。

这样一来的话不管对方怎么做,自己都有办法能够去应对。

想到这里之后,朱权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神色,自己现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对方,就只有领土出上比不过对方,物质基础比不过对方。

如果自己和对方的领土差不多的情况之下,他有信心直接碾压对方。

可是很可惜,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对方的势力是自己的好多倍,基础资源是自己的很多倍,所以自己要打过对方,必须要去走精准路线,这样才能够稳操胜券。

如果不朝对方想不到的地方去弄,失败就是早晚的事情。

等到朱权回到宁城时,一辆马车驻足在此等候。

马车旁,一袭锦衣的朱鉴正等待着朱权下车。

一道声音从马车里面传了出来,“事情都办好了吗?”

朱鉴微微躬身道“都办好了,王爷。”

朱权听到了这番话之后,这才松了一口气,只要原材料有了那么。那些炮弹就没有任何的问题。

朱权走下了车,和朱鉴在街道上走着,马车后面跟上。

一路上朱权和朱鉴谈论收获的物资,朱鉴也没有让朱权失望,他们所收获的东西永远比自己想象当中的多。

这样收获很多的原因就是,自己的那个父皇看守的主要是边界地区,反而忽略了对火药原材料那些的看守,导致他们得手很容易。

“李罗。”

朱权呼唤一声。

一袭武将劲装的李罗走了进来。

“王爷!”

朱权转身望向他,轻声问道

“现在募兵各方面的情况如何了?”

李罗拱手回道

“如今普通百姓有六十万左右,包含各类的工匠十万左右。人口和赋税相比去年,增长了3倍以上,商税增长了6倍。如今财政收入,差不多达到了三百万两白银。”

闻言,朱权微微点头,对于这些数字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罗沉声继续答道“除去外岀警戒两万私兵,还有八万朵颜卫,五千持枪死士。”

闻言,朱权眉头一皱。

整个大宁上下的兵力加起来十万多一点点,这方面差距依然有些多。

在这些士兵里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新兵,不少都是没有见过血的。

虽说,在过去的一年也开始了各种各样的训练。

但新兵始终是新兵,和上过战场杀敌的老兵是没法相提并论的。

不过,好在新兵的武器装备都非常精良,绝非一般的军队所能比拟的,这也算是朱权的一点点底气了。

“两万还是太少,还要继续招募!私军必须满四万,这点你要加快步伐!”

十万兵力,在即将来临的大战面前,恐怕还不够。

朱鉴面露苦涩,他看了一眼朱权,沉声道

“王爷,这已经是大宁府目前能招募的最大兵力了。要知道,整个州府如今也不过六十万人,除去各地所需的工匠,人口也不过是五十万。”

“五十万人,招募四万多人已是十里挑一。如今军队和人口比例是十比一,再招五万比例就是七比一了。”

“王爷,平均每6个百姓就要养一个新兵,属下怕大宁的百姓们抗不住啊!”

也难怪他如此担忧,这几十万人之中,除了壮丁,更多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子。

而且,其它藩地都是十个百姓养一个兵的,根本没压力。

朱权闻言,摆摆手。

“不打紧,如今内陆不断有百姓朝大宁迁移,我们的商队也在其它国家那里购买奴隶。人口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慢慢解决。”

“但是军队的事情,却不能在耽搁下去了。要不了多久,就要面临一场极大的暴风雨。”

“在这场暴风雨来临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参与进去。否则……一旦暴风雨过后,我们将面临灭顶之灾。”

朱鉴和李罗都明白朱权说的究竟是什么,那是压在所有人身上的一座大山,马虎不得。

朱鉴沉默一会后,低声道“属下明白!”

言毕,他拱手离开去办事。

……

朱权返回了书房,坐在书房的座椅上静静的思考着。

良久。

朱权看着窗户,并没有过于乐观。

大炮的制造也许不难,但是想批量制造就绝非这么简单了。

如今大宁府的资源有限,想要大批量制造,那需要的资源绝对不是一点点。

大宁虽然有几处矿业,但是开采却非常困难,同时也没有足够的人去开采,最重要的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弄。

虽然如今他手中有着十万工匠,同样也是需要时间。

就在朱权加紧步伐的同时。

远在北平的朱棣也不平静,他坐在一处椅子上,目露沉思。

在他的身边,三个儿子都站在他的左右两边。

长子朱高炽担忧说道

“爹,十七叔真胆大,居然敢造反!”

次子朱高煦不以为然,粗声粗气的道

“我倒是非常的理解十七叔的,与其在这苟延残喘,还不如痛痛快快的大战一场,我们老朱家还没有贪生怕死的。要是允炆上位,被削弱是迟早的。”

幼子朱高燧冷静的分析,摇摇头道

“大哥二哥,父王自有决断,你们俩争执那么多,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兄弟三人各抒己见,长子成熟稳定,做事稳打稳扎。

次子一个大老粗,脑子就是一根筋。

三子沉默寡言,但一旦说话就是一针见血。

朱棣听着三个儿子的话,沉默不语。

若说是朱标继位倒也罢了,他那大哥生前为人平易近人,他们这些当弟弟的,每次犯了错。

朱标都会站岀来帮他们说话,为此也免去了不少负罚。

而百官更是看好朱标,只可惜自己的大哥命短。

但要说是朱允炆,他是不同意的。

朱棣作为太祖的亲儿子,乃是亲王。

早年又随太祖南征北战,建立战功无数。

凭什么他朱允炆一个嫡孙就能继位?

只不过是朱允炆那小子会讨太祖欢心,平时又装作乖巧懂事的样子来麻痹百官罢了。

要威望没有,要战功也没有。

德不配位!

朱棣原本想着,在北平先招兵买马,然后再徐徐图之。

但是自己的十七弟居然也在图谋造反,还被发现了。

他想着自己的十七弟应该是没有想到锦衣卫这一回事,不然的话怎么可能会被发现呢?

现在局势变化的很快,让他都有些措手不及。

父皇还在位,谁敢捋虎须。

如果老十七晚一点就好了,自己或许还能够浑水摸鱼。

至于现在,父皇肯定会让他们派出军队去平定叛乱。

这样一来消耗的是他们自己的实力,而不是朝廷的实力,他所做的很多准备又会被消耗掉许多。

关键的是万一一不小心被自己父皇发现自己的真实实力,那个就非常的糟糕了。

朱权的这一个动作,所引起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

朱元璋肯定会警惕其他的王爷会产生叛乱之类的,也就会做出相应的制衡手段。

他们想要再发达起来就很难了,说不准削弱王爷会直接进行了。

为了大明王朝的稳定,朱棣可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父皇能够做出这一点来的。

他现在所犹豫的正是这一点,究竟是现在配合着自己的弟弟发起叛乱,还是顺从父皇的决定。

至于之前的那一场,所有王爷之间的比赛,他只当做一个笑话,怎么有可能真的当成对方,只是派出士兵来捉拿十七弟而已,谁都想到了这个局面。

朱棣也想到了宁王肯定不会亲自来的,来的肯定是替身,所以说当时他也并没有揭穿什么,也没有刻意的去打招呼。

他甚至觉得父皇肯定是借着这一名义办着其他的事情,根本就不会想十七弟会亲自来的。

他现在只感觉有点头疼,因为他实在是猜不到双方决定有着什么样的底盘。

一个敢反抗一个,一个闹出这一个比赛来。

如果能弄清楚双方弄得背后的真相,他才能够正确的作出判断。

现在云里雾里的,谁又敢轻易的作出判断来。

现在走错一步,那就是万劫不复啊。

至于在比赛之上出现的那一种神秘的武器,朱棣倒是不觉得自己的那个弟弟会依靠这个去反叛。

毕竟在比赛上出现的就只有那样的几件而已,就那么几个士兵拿着。

要是真的这种东西很多的话,为什么不100个人每个人都拿着一件这样的武器呢?

数量很少,那就改变不了战局的。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