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反清:从延恩侯到列强国父

第21章让乾隆赚钱比自己亏钱都难受

  • 作者:青十八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3-05-18 11:09:10
  • 章节字数:5684字

穿越到古代,想赚钱不难。

除了个别九漏鱼,只要不作死、不摆烂,总能混一个衣食无忧。

哪怕一名文科生,做不出火车大炮,抄点诗词歌赋也足以糊弄一辈子。

难的是赚大钱。

尤其像高度酒、精制盐这种朝廷严格管控的东西,小打小闹无所谓。

真要大规模量产,谁碰谁死。

朱秀刚开始也做过肥皂、香水一类的日用品,还花不少时间研究过烧玻璃。

但慎重考虑后,他最终放弃靠这些东西发财致富的想法。

比如肥皂。

朱秀信心满满地用猪油加烧碱搞出肥皂,却突然意识到这时代早就已经有了香皂……

而且香皂自宋代就已发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早是富贵人家常用之物。

去污效果虽然比后世的肥皂差点,但终究是能用的。

至于普通百姓,有皂角、皂豆,虽然去污能力差,但这玩意儿不花钱。

古代又没有那么多化学制剂,吃饭的油水也不丰富,即便是用清水也能洗干净衣服。

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的事。

而且这年代的猪油价格可不低,做出来的味道也好不到哪儿去……

朱秀又往里面加了不少香料,才算是大功告成。

可这价格就更高到离谱了。

富贵人家看不上、普通百姓买不起,除了当成福利分给府中仆人,实在没别的用处。

四轮马车这个项目同样注定没什么前途。

新兴事物的推广是个缓慢的过程。

就算是后世的信息时代,安卓手机再好用,也用了足足五年时间才彻底淘汰塞班系统。

更何况这是通讯全靠吼的古代。

四轮马车在普及过程中太容易被仿造,申请专利什么的更是扯淡。

所以,当个玩意儿可以,做一批车队从事运输业也可以。

但朱秀没那么多时间搞快递。

真正能赚大钱的是红砖和水泥。

可这东西一旦跟城坊、建设挂钩,危险系数不亚于高炉炼铁。

之所以把这两物件交给和珅,实在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更何况,红砖和水泥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信息保密性”。

想赚钱,就只能在大家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时,彻底打开局面,最好垄断个市场。

这份影响力,靠他延恩侯府是不行的。

即便以和珅如今的势力也绝无可能。

最好的法子,还是把乾隆拉下水。

虽然让乾隆赚钱、比朱秀自己亏钱都难受,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好在乾隆拿了钱也不干正经事,基本都花在吃喝玩乐、收集字画古玩上。

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说到底,最后便宜的还是朱秀。

这么一想,朱秀的心情倒是好了不少。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朱秀需要钱。

很多钱。

真正能赚钱、且短期内不会引起清廷注意的,是纺织机。

早在几个月前,朱秀就在研究所谓的“珍妮机”。

本来以为手到擒来之事,可实际操作起来,改进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

延恩侯府,书房。

朱秀捧着一部《新制诸器图说》,看得津津有味。

作者是一百多年前的机械工程师王徵。

桌上还摆着一本由外国传教士邓玉涵口授、王徵笔译的科普读物《远西奇器图说》。

书是乌茉莉遣人送来的。

送书来的秋香捏着兰花指、绘声绘色地描述她们逛街时买书的场景:

“乌姑娘说:‘哎呀,这不是我们家老爷最喜欢看的图画书吗?’……”

“乌姑娘还说:‘我家老爷对我这么好,该好好报答人家啊’……”

“乌姑娘又说:……”

朱秀听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要真这么夹里夹气,那就不是乌茉莉了。

至于什么书,朱秀本没怎么放在心上。

等秋香走了,打开包裹看了看,一时竟有些欲罢不能。

嗯,是看书看得欲罢不能。

这两本书在后世没什么名气,却让朱秀如获至宝。

在《新制诸器图说》中,王徵记载了水力磨、水力锯之类有着复杂的齿轮联动机构。

甚至还有自行车、轮壶、连弩的机械图示。

当然王徵设计的自行车与后世的完全不同。

说是自行车,但看起来更像是一只带着四个轱辘的大笼子。

实用性不高,却也算得上别出心裁。

跟后世某发明家的“破釜沉舟跑步机”有得一拼。

《远西奇器图说》就更有意思了。

书中有些语焉不详的“火船自去”,驱动原理看起来像极了蒸汽机。

只可惜图解不够详细,想依照书中内容做出来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玩意根本算不上设计,最多只能算是个想法。

而且就算有一个“万能蒸汽机”的图纸摆在朱秀面前,他也做不出来。

无他,材料不达标。

以清廷如今的冶铁技术,做出来的蒸汽机,用不了几次就会裂膛。

想做合格蒸汽机的前提,是合格的钢材;而钢材的前提,是建立一定的工业基础。

这个基础,朱秀建不起、也不想建。

以后或许会拿到工部研究,但那也是制造库变成自家后院以后的事。

朱秀就算是再蠢,也不可能把这样的大杀器拱手让人。

水泥红砖交出去,一是因为他需要钱,二是打算让清廷搞搞基建,铺路、盖房啥的。

而蒸汽机,是他自己用的东西。

书上介绍的另一个物件,却给了朱秀不小的启发。

纺纱机。

后世普遍认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

为此大家还牵强附会了一个故事:

珍妮她爹不小心踢到了纺纱机,从而获得启发。把纱锭由横放变成竖着排列,从一个变成八个,效率瞬间提升了八倍。

朱秀一开始也信过这种鬼话。

直到他见到了真正的纺纱机长什么样。

纺纱机有脚踏纺车和手摇纺车两种,但基本结构相同。

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机架、锭子、绳轮、绳弦、曲柄、连杆、凸钉……

这东西足足有半人高,机长一丈,机宽四尺。

如此庞然大物,珍妮他爹就算是头野猪,想撞翻也不容易。

其实类似的故事有不少。

比如一个苹果砸到牛顿头上、贝多芬遇见一对贫困兄妹即兴创作了《月光鸣奏曲》……

以西方人那贫瘠的想象力,能杜撰出这种情节已经算是不容易了,也不能苛求太多。

丁小六站在旁边,看到书中插图,一脸惊喜:“爷,这书上画的织机,跟你之前做的差不多啊。”

朱秀默然点头。

虽然他没有刻意研究过珍妮纺织机,但万变不离其宗,终究是差不多的。

王徵设计的纺织机也大致如此。

改良后的机器效率固然提升了,但也有不小的缺点。

由这种纺织机生产的线太粗,不能织经线,只能织纬线。

想要用这些纺线织成布,还是需要用到手工织出来的经线。

这会让后续的利润大打折扣。

最要命的是,织出来的纬线伸展强度也比手工制作的要弱。

在讲究“耐用”的古代,这无疑是个致命的缺点。

“不过这儿好像不太一样。”丁小六凑上前,指了指书上的一处结构,“这个圆溜溜的东西是固定住的吗?”

他指着的是锭子。

朱秀头脑中灵光一现,忍不住喊了一声:

“窝草!还可以这样!”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