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医汉

第 250 章

  • 作者:春溪笛晓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4-04-09 22:57:51
  • 章节字数:7278字

业余医学爱好者苏轼曾经说过,文臣和武将各有各的用处,拿药石来打比方的话,那就是武将可以治病,但不能养生;文臣可以养生,但不能治病。

所以出乱子的时候必须用武将,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则更需要文臣。

大汉建立以后,天下需要好好喘一口气,所以刘邦愈发器重萧何,而对韩信却是……飞鸟尽,良弓藏。韩信之死,最终也是萧何下的手,所以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说。

那时候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立下的功劳无人能比,不仅刘邦和吕后夫妻俩想到他就睡不着觉,他自己也时常不满于现有的待遇,最后落下那样的结局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若是朝廷没什么重大军事行动,一时半会确实没有地方安置韩信这样的名将。

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眼下的韩信还没来得及立下那种泼天功劳,只是稍稍在军中崭露头角而已。

既然霍善对韩信兴趣浓厚,嬴政便让韩信这几天先跟着霍善,等霍善走了以后再作进一步安排。

天上掉下个新陪玩,霍善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屁颠屁颠就跟着人家跑了。

嬴政父子俩看着霍善毫不留恋的背影,只觉这小子真是个没良心的,随便来个人都能把他拐了去。

嬴政显然也跟刘彻一样,有着“与其内耗自己,不如责备别人”的帝王胸怀,很是不满地对扶苏说道:“你看阿善都不亲你这个兄长,肯定是你对他不够好。”

扶苏能说什么,扶苏只能乖乖告罪。

一开始他也觉得嬴政对这个凭空冒出来的弟弟好得过分,直至……霍善掏出造纸术、印刷术、各种农田水利及工业生产技术,再掏出棉花、番薯、番椒等作物……

随着这些东西推广开去后带来好处越来越大,扶苏就开始担心了:自家弟弟哼哧哼哧从师门里搬这么多东西回来,不会被忍无可忍的师长逐出师门吧?

扶苏私底下也跟霍善聊过这一点,霍善一脸骄傲地表示他可是师父最喜欢的大弟子,绝对不可能发生逐出师门这种事。

对于嬴政对霍善的新任命,扶苏是半点意见都没有。他还问嬴政要不要给霍善刻个专属官印,以霍善爱嘚瑟的性格,他应该很喜欢这种东西。

嬴政很满意扶苏的周全,点着头说道:“你让人给他弄一个。”

扶苏就去忙活了。

另一边,霍善并没有立刻拉着韩信去钓鱼,而是跟韩信一起推演经典案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

虽然不知道这个案例是怎么来的,但是推演起来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他不假思索就能分析出该怎么完成这次奇袭。

霍善听得叹为观止。

韩信也觉这位公子善年纪虽小,于军事上却造诣奇高,小小年纪就能把战场情况讲得那么清楚。

最初被派来给皇帝带娃的郁闷倒是少了大半。

聊够了霍善从小跟着亲爹耳濡目染

来的军事小知识,霍善才准备去过个钓鱼的瘾。

不是他不想马上上岗干活?_[(,而是夏无且把他撵走了,说等明天他再配着大印来走马上任,那样才够正式。他今天先帮忙筹备筹备,争取给那些滥竽充数的庸医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震撼!

趁着重组的机会剔除掉那些混日子的害群之马,这个新建立的太医署才能真正成为治病救人的存在。

霍善对这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大多数时候都是听听就算了,他更关心夏无且说他可以腰配大印走马上任。

他满怀期待地跑去问扶苏:“真的吗?我真的有印章吗?”

扶苏予以肯定的答案。

霍善高兴地让扶苏蹲下来,给他一个来自“弟弟”的爱的抱抱。

扶苏笑了笑,依言蹲身让他用那颗小脑袋在自己颈边一顿乱蹭。他都是有儿有女的人了,儿女的年纪都不比霍善小,与其说他把霍善当弟弟来看待,倒不如说把他当自家娃了。

霍善怀揣着对自己腰佩大秦医官印玺的期待,与韩信一起在咸阳宫中的鱼池边垂钓。

他发现韩信虽然钓不上鱼,但只要韩信杵在那里,鱼就会往另一边跑。他只要在韩信对面下钓钩,很快就能钓上鱼来!

不错,得知了韩信的妙用

扶苏过来给霍善送太医署印玺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霍善边上摆着个盛满鱼的木桶,而韩信的桶里的则空空如也。

他刚想感慨“不愧是我弟弟”,就想到……这鱼不是咸阳宫里的观赏鱼吗?还是底下人精挑细选养起来的。

见霍善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跟他炫耀自己成了钓鱼高手,扶苏没说什么,只夸他果然厉害得很。

扶苏亲自帮霍善把印玺挂到他腰上。

霍善得了新玩具,拿起来看了又看。

这时候的印玺都是要挂在身上随时取用的,而且有点印在官在、印亡官亡的意味在里头,所以印玺整体不会很大,雕刻得十分精巧,上头的印文还是萧何亲手写的,搁在后世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大宝贝。

翌日一早,霍善就去太医署遛弯。

他在江夏郡也搞了医学院,对于太医署这种集医疗机构和医学教育机构于一身的衙署并不陌生,在这边又有夏无且当帮手,入职当天就组织了一场盛大的医师资格考试。

考过了可以获得盖有他这个太医署一把手专印的行医资格证,没有考过的也不会直接踢走,而是会给个进修机会,进修到合格为止。

为什么医家地位低下,一方面是上头不做人,不把医家当回事;另一方面则是医家里头也混有许多败类,有滥竽充数的,有招摇撞骗的,有医术不精胆子不小、闭起眼给人瞎治的……自己都不把自己的名声以及全体医家的名声当回事,哪能要求别人把你当回事?

换成别人可能拿不出整套考核程序来,可霍善不一样,他连手头的题库都是现成的。

就跟嬴政说的那样,秦汉两朝国情相近,各类疾病的应对方式也相近,江夏郡医学

院那边的题库直接搬过来用即可。

参考李时珍他们那个时代的考试模式,霍善还让韩信给每个考生配了个威武雄壮的军汉站岗。

也算是没叫韩信在旁边干看着。

只是众“考生”的心情有些惶恐。

看看这些汉子,一个两个牛高马大,腰上还配着锃亮锃亮的刀剑,总感觉自己没答好就要被一刀砍下脑壳。

好在公子善他们是熟悉的,教起人来从不藏私,他们有什么不懂的都能耐心教导。他们这些医家的地位随着公子善的出现也跟着水涨船高,许多权贵人家请不到公子善或夏无且也会考虑请他们出诊……

由公子善来给他们当领头人,他们当然也是愿意的。

众考生很快说服自己,潜心坐下答题。

霍善从小就喜欢组织考试,别人当考生、他当考官的那种,现在有这么多人陪着他玩,他自然兴致盎然地拉着韩信在考场中遛弯。

大秦的咸阳正值秋日,今天又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霍善溜达来溜达去也不觉得累,不时还停下来看看某个自己看着顺眼的考生答成啥样。

看得别人汗流浃背。

嬴政父子俩忙完正事,听闻霍善正在太医署组织医师资格考试,便欣然领着朝臣和一干博士过去观摩。

秦汉时期的博士就是从各地征召过来的专业人才,平时不负责干什么正经事,只负责修修书以及在朝廷出现相关疑难问题的时候过来讨论讨论。

整体作用类似于国家智囊团。

只是秦朝的博士大多从六国的士大夫阶层征召而来,大多都是面服心不服,经常跟嬴政唱反调,致力于唱衰嬴政的大部分决定。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刘彻那会儿都还在继续,刘彻也对挺多博士很有意见。

这些家伙自恃才学,问他们个仪式怎么搞,他们只会说不清楚,不晓得,不知道,以前没有这样的仪式。

要么就说那是没文化的老秦人搞的,咱可不兴学。

真叫他们复原周礼,他们又含糊其辞,说是都怪老秦人把典籍全烧了,所以他们才不知道。

什么?你说老秦人没烧光?那肯定是项羽烧的,反正咱没机会看到了。

刘彻时不时就要撵走几个博士给自己顺顺气。

嬴政这些博士的态度比之刘彻手底下那批有过之而无不及。

只不过随着这几年造纸术的推广,他们哔哔赖赖的次数直线下降,因为有了便宜好用的纸张作为知识的载体,培养学者好像……并没有那么难。

当然,因为秦朝本土那不太崇尚学术的气氛,想要培养出真正的学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那之前博士们的饭碗还是非常稳当的,一时半会还没有人能替代他们。

只不过看着底下那一个个医家面前都铺展着鲜洁平整的纸张,不少博士心里还是酸溜溜的。

他们也有学生,他们也开班授学,可是这样把组织好几百人一起考试的事他们这些博士都还没干过,结果这位公子善刚走马上任就给考上了!

这考场瞧着还挺有模有样。

看看那六七岁大的公子善背着手在考场里踱来踱去,装得跟个小大人似的,看着就……很想自己代替他当考官。

有什么比验收自己教学成果更快乐的事呢?

等到嬴政派人取来几份试卷分给他们瞧瞧,博士们就全都不吱声了。

这题目……他们完全看不懂!

唯有两个兼修医家之学的博士面色涨红,激动地说道:“出得好,出得好!”

嬴政听后便让他们给大伙讲讲好在哪里。

霍善溜达过来跟嬴政、扶苏问好的时候,就听到有两个博士在那声情并茂地分析他今天这套考题出得多么精妙绝伦。

霍善:?

嬴政现在爱养马屁博士?

这夸得他怪不好意思的!!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