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盛唐小女官

第65章 第65章

  • 作者:春溪笛晓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3-09-26 21:06:56
  • 章节字数:6906字

天宝元年正月,大唐出了许多新鲜举措。

先是因为改元大赦天下,不管到底犯了什么罪行,一概放归家中与亲人团聚。那些被流放或罢官的贪官污吏,也酌情起用或者追赠官衔。

这样做自然是为了显示圣人泽被天下的胸怀。还有一些则是朝堂上的改变。

诸如天下各州改称各郡,刺史也随之改称太守,那些不中听的郡县名也一概改掉。

朝廷还在两京及各郡县设立了崇玄学,光是两京就招收生员一百人,专门学习道家经典并设立对应的出仕通道。

道士们的春天来了,光是崇玄学就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各方人士都活络起来,积极举荐自己认识的道士入朝,一来可以让朝中多几个自己人,二来可以散一波人情出去。

随着一道道政令传达开去,正月的长安比往年更为热闹。

这日曲江河畔游人如织,除了外人不能进入皇家池苑以外到处都是出来游玩的男男女女。

无他,只因今日是本季度的《两京文选》的发售日期,每到这一天,那常年往来于两京之间的书船云集也云集于曲江河畔。

不管是单纯想出来玩的,还是想第一时间买到《两京文选》的,大多会选在这天出来逛一逛独属于天下藏书的特别“集市”。

说起《文选》,最有名的便是《昭明文选》,光凭着这本书便让昭明太子名垂青史、引得无数人追忆起风采。

如今每个季度刊出的《两京文选》,乃是朝廷掌握雕版印刷技术以后由东宫提出来的,说是大唐文风之盛实属古之未有,期望能汇聚天下博学之士于崇文馆择选近期佳文刊行,以便后人能够窥见盛唐风采。

许是因为太子李瑛吹捧得足够卖力,句句都搔到了李隆基的痒处,李隆基居然拨了不少人给东宫推行此事。

太子李瑛借《两京文选》聚拢了不少人才,手头也有了不少事可忙,连发牢骚的闲工夫都少了,这几年来武惠妃也没逮着他什么错处,只能偶尔吹吹枕头风。

事实上连枕头风的用处也越来越小了。

众所周知,男人永远都喜欢年轻的,武惠妃儿子都二十出头了,自己也四十多岁了,再如何精心保养也抵不过岁月风霜一天天的侵染。

而李隆基本身就是以貌取人到极点的存在,当初他可以因

为武惠妃更年轻更貌美而冷落太子生母赵丽妃,自然也会因为武惠妃年华老去而冷落她,改为宠幸更年轻貌美的新人。

正应了那句“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

更令武惠妃接受不了的是,李隆基居然和她儿媳寿王妃杨氏有了首尾,前年竟是命寿王妃杨氏出

家为女道士,变相解除了她的王妃身份,兴许不知哪天就会把她接进后宫。

武惠妃发现这件事以后都无暇去针对太子李瑛了。

因为她自己就是开元年间入宫后骤然让所有“旧人”失去宠爱的存在,所以她更担心有人会取代她在李隆基心目中的位置。

相比于朝堂上与后宫中这些风风雨雨,读书人们更在意今天能不能买到新鲜出炉的《两京文选》以及选购到心仪的书籍。

尤其是准备改选崇玄学的人,更是要采购《列子》《文子》等道家经典,准备看看换个赛道会不会更容易高中。

曲江池畔的皇家林苑中也十分热闹,今天群臣负责招待远道而来的东女国女王之子及其使臣。

东女国之所以叫“女国”,是因为她们有重女轻男的风俗,历来都以女子为王,且一般会同时选出大小二王,大王死、小王继,鲜少有篡位夺权的事情发生。

东女国远在蜀西,毗邻党项,来一趟着实不容易,所以李隆基命人隆重地招待她们,还封东女国女王赵曳夫为归昌王。

欢宴过后,东女国使者没有立刻回住处,而是想在曲江池畔走走,领略一下大唐风光。负责接待的官员自然不会阻止,还派人给他们引路,免得他们不小心迷了路找不回驿馆。

瞧见不远处的河岸边热闹非凡,东女国使者不由追问那是在做什么。

接待官员笑着回答:“这是往来于两京之间的书船,今儿恰好是《两京文选》刊出的日子,不少人都特意过来买回去看。”

东女国虽然和川蜀是邻居,但文教方面要落后许多。使者们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那一小撮人,闻言立即表示自己也想登上书船见识一下。

大唐还没有不允许书籍外流的规矩,各国想学习大唐文化都可以派交流生来大唐求学,整体气氛相当开放包容。

接待官员笑着带领使者前往书船。正走着,忽听不远处有马蹄声传来。

众使者

下意识抬头看去,却见一妙龄少女身着红如焰火的猎装骑马经过,身边是几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人。

分明都是鲜衣怒马的少年男女,不少人却都是第一眼就瞧见了被簇拥在中间的女孩儿。冬日中的远山林木枯槁,只剩一树树梅花傲立于天地之间,而她也似那雪中红梅般亮眼。仿佛是天地间唯一的亮色。

事实上若是细看的话,会发现她身边那几个少年男女相貌也不差。

东女国使者们本来就以女子为重,一场宴会下来没见到几个女子本来有些失望,瞧见刚才那行人远去以后不由追问起来:”刚才那是谁?”

接待官员刚才也扫了一眼那群少年男女,闻言笑着解答道:“那是郭家三娘,我朝有名的小才

女,从小便聪慧过人,这书船与《两京文选》都是她牵的头,她提出这些建议时还不足十岁。满十二岁以后,她被特许入国子监读书,年年都拿上等,本来试十帖过六帖便可,她每次都是十帖皆通,不知愧煞多少男儿。”

本来这郭家三娘初入国子监,很多博士都是不乐意教她的,后来发现她的存在能激励那些懒懒散散的生员,便把她留下了。

这接连三年的上等,又让国子监博士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关于能不能给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资格。

女子应试着实是前所未有的事。

可是据说当初当今圣上曾经金口玉言表示允许她应试,且也没有明文规定女子不得赴考,所以礼部和国子监讨论来讨论去,吵了一轮又一轮,最后是因为玉真公主的保荐才捏着鼻子把她添进今年春闱的名单里。

没办法,当今圣上那几个关系亲近的兄弟都没了,只剩下玉真公主一个同母妹妹最为亲厚。别人的面子他们可以不给,玉真公主总要给的。

比起玉真公主直接引荐到朝廷当官的道士们,这好歹只是给个科举名额。

众所周知,如今进士科考试的竞争是最激烈的,每年都会有将近两千人前来赴考,高中概率堪称是百里挑一。

所以吧,就让她去考吧。考中了给个九品芝麻官,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这中间的弯弯绕绕,接待官员自然不会说给使者听,只给使者讲起了他们这位小才女的种种事迹。

大唐读书人如今能这么方便地买到书,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位

小才女的功劳,所以读书人们对她的观感都是极好的。

何况她有着骄阳一样热烈的性情。

比如刚才她们刚才应当就是刚冬猎归来,后头还跟着几头骆驼帮他们驮猎物来着。听了接待官员的介绍,东女国的使者们都十分叹服。大唐不愧是大唐,连女子都这般出众。

另一边,三娘并不知道自己的路过引出了多少议论。

她从小便习惯了众人或探究或惊叹的目光,所以并不在意自己有多引人注目。三娘回到家门口,喊人出来搬运骆驼背上的猎物。

这都是她们在猎场猎回来的。

知晓她二月初便要去应试,萧戡他们约她出城打猎放松放松,她想着上元节放假大家都要回来,便应邀去弄些猎物过节用。

骆驼从新昌公主府借来的,每头都精神矍铄,特别能驮。

底下的人打开门见到三娘满载而归,都欢喜不已地出来扛猎物进府。每次三娘子打猎归来,主人家能大口吃肉,他们也能大口喝汤,可不就叫他们喜笑颜开吗?

说起他们家这位小娘子,那可真是能文能武的神奇存在,不仅读书厉害,骑射功夫也不输于人。

据说小娘子才六岁大便能用弹弓把家里的雀鸟扫荡一空,习骑射以后准头也是极好的,连带她身边的侍女绕梁都是骑射好手,许多武夫都打不过她呢!

趁着仆从们搬猎物的当口,三娘笑眯眯地和萧戡、李俅他们道别:“时辰不早了,你们也回去吧,有些猎物不尽快料理就不好吃了。”

当初还是小豆丁的萧戡几人如今也是翩翩少年郎了,许是小时候延续下来的情谊会格外牢固,她们现在依然时不时会一起约出去玩。

只有李俨这个皇长孙时常要待在东宫读书以及给太子李瑛打下手,远不如李俅他们这么自由。说话间,仆从已经把帮三娘驮猎物的那头骆驼搬空了。

三娘把骆驼和牵驼人一并还给萧戡,挥别陪自己出城散心的朋友们愉快地回府去。

等到三娘的身影消失在郭家府门内,萧戡和李俅对视一眼,都“呵”地朝对方冷笑一声,骑马到了常乐坊门口便一夹马腹、分道扬镳。他俩从小就看对方不顺眼,要不是谁都不想让对方单独跟三娘出去玩儿,估摸着永远都不会凑一块玩!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