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穿越重生 > 大夏风流

第36章 归德府

  • 作者:七郎不姓杨
  • 类型:穿越重生
  • 更新时间:2023-09-22 06:12:37
  • 章节字数:10952字

冬月已过大半,汉江南北已经寒意渐浓,百木凋敝。

不过,位于祁山半岛上的归德府却依然是春意盎然。

在城西的司马家的后花园里,几株山茶花开得正艳。

特别是那株“十八学士”,一株树上花团锦簇,居然开着五六种颜色的花,白如雪、红似火、粉如霞,还有红白斑斓相映、雪中绛唇数点……

尤其是花丛中还有两朵金色花朵,傲然不群,甚是夺目。

金色的山茶花本就少见,而在“十八学士”上开出金色花朵更是罕有,以至于有人曾出价黄金百两求购此株“十八学士”。

可司马家家主司马荣丝毫不为所动。

此刻,司马荣正一边品着云山茶,一边欣赏着这株心爱之物,午后的惬意在他脸上一览无余。

这株“十八学士”,是他三年前特意从三十里之外的祁山曼陀岭寻得,即使在盛产山茶花的整个祁山半岛,如这般的珍品也是可遇不可求。

在司马荣看来,也只有这般的品相的山茶花才配得上“岁寒无后调,亦自当春风”之句,甚至正因为有了这株“十八学士”,整个归德府才真正不负“青州”之古名。

作为大夏国最东边的一片疆土,此地方圆七百余里,群山连绵,四季如春。

归德府便位于群山之南,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以“青州”而名。

青州之名,除了有山青水绿,四季如春、风光旖旎之意,其实还和此城是中原东土之滨有关。

按周礼,中原自古就以玉为礼器,玉又分六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所以,东土之城的青州便一直以青圭为尊,故得号青州。

只不过,青州已经百年前的旧称了,它如今的名字叫归德府,乃是大夏六府之一。

大夏六府,是夏朝开国皇帝太祖翟世璋专为当年六家归降的诸侯所设,分别是归德府司马氏、顺化府顾氏、安庆府诸葛氏、崇礼府姚氏、靖康府欧阳氏和绥宁府姜氏。

各府府尹皆由皇室宗亲出任,其品阶则在各州刺史之上,直接受命于圣上。

话说这六府诸侯当年皆是雄霸一方,夏太祖为了为长远计,特意将他们易地而封,仍以公侯之礼相待,并赐实邑千户。以此为交换,六大诸侯必须遣散门客和私兵,并且累世子孙不得入仕为官。

其中,归德府就是青州改名而来,成为了司马氏受封之地。

司马氏本起于北梁,累世豪门,在战国百阀时代更是成为北方赫赫有名的诸侯,曾坐拥三十六城,雄霸一方。

在太祖翟世璋于陇西起兵,准备一统中原之时,司马氏正在和大漠北戎的鸣月部鏖战于梁山一线。

等到翟世璋横扫中原半壁之后,司马氏虽然也收复了梁山六寨,但苦战之下,兵力也耗损殆尽,其中最为精锐的两万骁骑更是死伤大半,十存二三而已。

眼看夏军大兵压境,司马家主司马令虽然有心接战,却苦于已无兵可用。在连弃十二城之后,司马令最终接受了太祖翟世璋的招安,率部归顺了大夏。

归降之后,司马氏虽然仍可享受公侯之礼,但不得不遣散门客,背井离乡,举家迁到了祁山半岛的归德府。

转眼百年已过,司马家在归德府已经传至第四代,昔日北疆豪门的剽悍之风早已消散在这四季如春之地。

在城中那座宏大的司马宅邸中,亭台楼榭间富贵之气依旧,可旧时王谢堂前燕,也已经和百姓家的一般家雀无异。

其实,纵使司马氏心存野望,如今却也大有天不眷我之意。

原来,自从司马氏迁来归德府之后,兴许是离开了祖上龙兴之地,水土不服,从司马令长子司马南开始,嫡长一脉就一直是男丁单传。到了司马令之孙司马荣这一代,虽然妻妾成群,却始终未能得子,膝下只有六位千金。

眼看香火将断,司马荣自然是心急如焚。尤其是在第六位千金降生之后,司马荣已然意识到,自己怕是注定要无后了。

如果自己果真无后,司马一脉的香火倒是可以由其堂兄弟的子嗣延续,但随之而来则是,朝廷赐给司马一脉的恩俸也要终于自己之手。到了自己百年之后,这归德府的千邑之宅也怕是要易主了。

不过,司马荣眼下却想不了这么远了,因为一件天大祸事可能就在眼前。

当看着老管家刘见雄一脸慌张地奔向自己,差点被凉亭的石阶绊倒时,司马荣还不禁嗔道:“你也是家里的老人了,还如此不稳重。”

可当刘见雄伏在他耳边说了几句之后,司马荣不禁手上一抖,茶盏当即落地,一只上好的白玉盏顿时摔得碎成数段。

冬月里的归德府虽说温暖如春,可司马荣已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刘管家带来的正是靖凉王世子擅离凉州,已被押入大理寺天牢的消息时。

呆立在原地良久之后,司马荣才慢慢回过神来,问道:“消息属实吗?若有半点差池,仔细我揭了你的皮!”

“小的岂敢乱言,这是从盛京传来的消息。”刘管家连忙垂下头道,“而且小的也已经差人去府衙里打探过了,确有其事。”

闻听此言,司马荣眼里残存的最后一丝侥幸彻底消失了。他不由后退了两步,一屁股坐在了亭子的石阶上,半晌说不出话来。

“此事切莫声张,大娘那里也不可透露半分。”沉默良久之后,司马荣厉声吩咐道。

望着刘管家离去的背影,司马荣不禁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当初运筹千里之外,本以为可以为司马家保住荣华富贵,可如今千里之外的祸事却从天而降。

原来,司马荣在意识到得子无望之后,便开始未雨绸缪起来。

他思来想去,要想延续司马一脉的家世,只能剑走偏锋,选择联姻这条路了。而且,联姻之家还必须是王侯贵胄,如此才能确保自己百年之后,司马一脉依然可以累世不坠。

不过,要想攀上显贵之家也并非易事。

司马家虽然世受皇恩,一直得享公侯之礼,但在朝廷中并没有任何官爵,只有豪门之实,并无豪门之名。所以,真正的公侯之家未必就看得上司马家。

但凉州的靖凉王是一个例外。

当年大夏军进逼之时,正是第一代靖凉王罗嗣业统兵连克了十二城,一路直趋北梁都城奉天城下。

虽然夏军连战连捷,一路所遇的兵马也不多,十二城的北梁守军合计也不过万人。但司马军队的兵卒却个个悍勇无比,死战不降。

不仅如此,不少城中还出现了大批加入抵抗的乡勇,一看就是由青壮的百姓组成。

这些百姓虽然身无片甲,手中兵器也是杂乱不堪,还有不少锄头、鱼叉和菜刀之物,但却也不惜血战,毫无惧色。

正因如此,罗嗣业每攻陷一座城池,都要付出额外的伤亡。甚至在一些城池,他不得不下令屠城,才能弹压住城中的反抗,站稳脚跟。

在率军兵临奉天城下之后,罗嗣业深知欲破此城,必定会遭受更加激烈的抵抗,甚至会将这座繁华之都变成人间炼狱。

此时,罗嗣业刚刚得知自己已有了子嗣,一时间顿起恻隐之心。他一边命人飞报太祖翟世璋,禀明自己准备招降司马氏的意图,一边给城中的司马令送去一封书信,表明和谈之意。

为了表诚意,罗嗣业甚至愿意孤身入城,与司马令当面商议招安之事。而在入城之前,他还下令兵马后退三十里,暂时撤了奉天城之围。

城中的司马令原本已经抱定了玉碎的决心,他甚至以为罗嗣业孤身入城只是虚晃一枪,背后定还藏着什么阴谋而已。

可是,当得知大夏军果然后撤了三十里,而罗嗣业也是单人独骑来到城门前时,他犹豫了。

司马令心里也明白,城破是迟早之事,只是代价大小而已。

放眼整个中原,大夏军横扫汉江南北,已成破竹之势。战国时代的十二诸侯二十二世家四十三城主大多已经或败或降,尚在抵抗的除了自己,只余下了汉中的上官氏和几个小城主而已。

上官氏虽然坐拥八百里疆土,麾下还有铁骑三万,足有一战之力,但可惜汉中远在西南,距离北梁有三千余里,两家即使想联手,也很难形成呼应之势。

而且,司马令业已经听闻,上官氏家主上官墨已有退入西蜀的打算,根本无意和大夏军在中原相争。

所以,以眼下之势,死守不降固然可保司马家一世名节,但死战也必然会殃及城中数十万百姓,届时必将生灵涂炭。

此外,司马令心里对于大夏君主翟世璋其实也心存敬佩。虽然大夏兴兵,令中原大地战火四起,但短短十二年,大夏军已经横扫八荒,一统中原之势已无法阻挡。

在司马令看来,翟世璋是做成了自己一直想做却未能做成之事,不愧为一代雄主。

一直以来,司马令对于中原群雄割据的局面就颇为忧虑。他倒不是担心自己北梁之地不保,而是心忧中原进入战国时代已逾二百年,各方势力互为牵制,虽然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但整个中原也难以形成一股合力去抵御北方的胡族。

尤其是近些年来,胡族南犯愈发频繁,其中北戎各部的兵马日益强盛,之前甚至攻破了号称天险的梁山六寨,大有南下中原之势。

司马令心里也明白,中原各路诸侯如何纷争,都是诸夏兄弟之争,终有天下一统之日。但一旦胡族侵入中原,神州大好江山恐怕就将被蛮夷践踏。

到时,周礼不存,王道崩坏,中土乾坤倒悬,数百年前“群胡乱华”的悲惨一幕又会上演。

所以,眼看罗嗣业如此诚心,司马令也最终下定了决心,将罗嗣业迎入城中和谈。

在司马府中的书房中,二人闭门秘谈了约一个时辰。待房门再次打开时,二人已是并肩牵手而出,脸上皆有如释重负之情。

和谈的结果,司马氏最终同意率北梁归降大夏,并交出所有兵权,以换取百姓安宁。

罗嗣业也承诺,入城之后绝不侵扰百姓,至于对于司马氏一族如何优待,则需要报请大夏国圣人翟世璋再做定夺。

对于自家一族的命运,司马令倒是不太在意,他也深知有罗嗣业承诺在此,自己一家人已是性命无虞。他只是担心,自己向罗嗣业提出的其中一个条件是否会被接受。

司马令的这个条件其实和司马氏一族并无关系,甚至和北梁三百余万百姓似乎也没有关系,而是和整个中原有关。

原来,司马令提出归降的一个条件是:大夏国在接管北梁疆土之后,必须承诺挥师西进,收复已经被北戎占据了十余年的凉山一线。

司马令在北疆经营多年,他深知凉山一线若是不能收复,中原就将失去一道阻挡北方胡族的天然屏障,大漠的胡族铁骑随时可以长驱直入,侵扰中原疆域。

以一个归降之主去要求大夏国出兵讨伐胡族,这个要求的确是有些过分,甚至有僭越之嫌。所以,罗嗣业也做不了这个主,只是答应司马令,他会立即以八百里加急呈报圣上,等待圣裁。

在皇命回复之前,罗嗣业依然命大夏军驻扎在三十里之外,不犯奉天城半步。他还让士卒押送了一万石粮草送到奉天城下,因为他知道,奉天城内已经缺粮多日了。

罗嗣业此举也令司马令感激不尽,更加对这位大夏国的将军高看一眼。

七日之后,大夏国太祖皇帝翟世璋的诏书到了。令司马令有些意外的是,翟世璋完全接受了这个条件,并承诺,会对司马氏一家以公侯之礼相待。

司马令哪里知道,即使自己不提出这个“非分”的要求,翟世璋也早已经有了收复凉山的打算。只是在中原未定之时,他还不想惊扰了北戎。

如今,北梁司马氏一降,中原汉江以北再无战事,他自然就可以腾出手来,全力攻击盘踞在凉山一线的北戎胡族。

甚至在他的计划里,收复凉山一线只是第一步,而彻底击溃北戎各部,以一战打出北境数十年的安宁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所以,应下司马令的条件只是顺水推舟而已。

不过,在接到罗嗣业的呈报之后,翟世璋倒是对司马令也高看了一眼——作为一个即将投降之人,他居然还心系着整个中原的命运,就此等胸襟和见识,就绝非一般诸侯世家可比。

鉴于此,在日后易地分封六路归降的诸侯时,翟世璋也特意将司马氏封到了青州这四季如春之地。而且和其余五家诸侯受封食邑千户不同,他还特意恩准司马氏可食邑一千二百户,相当于郡王的封邑。

皇上对司马令高看一眼,而罗嗣业对于司马令也颇有敬佩之情。

在正式归降之后,罗嗣业一面感念司马令以大局为重,以降代战,避免了生灵涂炭,一面也敬佩司马令的为人,遂生结拜之意。

司马令本来就对罗嗣业心怀感激,对此自然也是求之不得,二人随即便义结金兰。

由于罗嗣业还有战事在身,在奉天城也不便久留。临别之际,他特意将身上所佩的一把横刀相赠,而司马令则以一枚青圭回赠,就此成就一段佳话。

等到大夏国扫荡凉山,平定漠北之后,罗嗣业因功受封靖凉王,永镇凉州。因为无诏不得擅离凉州,罗嗣业和司马令见面的机会也愈发少了。

不过,司马令在迁往归德府之后,每隔三年总是会不远千里前往凉州看望罗嗣业,共叙旧情。

每年到正月之前,罗嗣业也总是能收到从归德府送来的祁山特产,包括云山茶、花酿酒,还有由祁山特有的云石制成的围棋子等等,不一而足。

等开了春了,司马令也会收到了罗嗣业的回礼:凉州乃苦寒之地,谷物难生,花草罕见,所以罗嗣业送给司马令的多是良驹和镔铁。

如此,两家一直保持着交往,千里不断。即使是在罗嗣业和司马令相继亡故之后,两家每年的礼数往来也从未中断。

就在三年前,司马荣借着去盛京出席新皇登基大典的机会,先去拜会了驸马爷、华阳侯罗延海,还见到了靖凉王世子罗熙冕。然后他便随罗熙冕一起去了凉州,正式拜会了罗延定。

二人虽是初次见面,但说起两家世交之谊,相谈甚欢。

司马荣在凉州盘桓了三日,期间他和世子罗熙冕也多有碰面,每次都对世子赞许有加。他还有意无意的表露出对罗延定的羡慕之情,进而感叹于自己一直膝下无子。

罗延定自然也听出了他的话外之音,当即提出了两家既然是百年世交,不如亲上加亲,结为秦晋之好。

就此,二人当即为世子罗熙冕和司马荣长女定下了婚约,只待司马荣长女及笄之后,便上奏盛京,为二人完婚。

这司马荣的长女便是司马木兰。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