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浪漫青春 > 神经道士

第 19章 无华子说官

  • 作者:隐者李
  • 类型:浪漫青春
  • 更新时间:2023-09-24 17:08:42
  • 章节字数:4930字

范喜在李孬讲神仙术时便已醒来,静心聆听,此时方知自己所习之术竟然是幼儿园的小班水平,更可气的是还他娘的没毕业,连个中班水中都不到。

秦忠,陈永仁范喜禄三人。恭恭敬敬站到李孬面前,拂袖正冠。当然只能做做动作以示敬重。

三人这头磕的十心十意,“三磕九叩”帝王礼,“咣咣”作响。

李孬坦然受之,实践也罢理论也好,达者为师。跟岁数大小没关系,向高人请教学问,磕几头不丢人。

李孬观三人躯体反应,隐隐有破境之兆,知三人已有所获,破境在即,急需感悟。

“尔等静心凝神,盘坐悟道即可,我来护法”!说完,李孬身躯微微一震,身上这些零碎儿哗啦全掉了,李孬的体格有多变态,也许只有无华子清楚。这点伤跟无华子打的伤一比,那只能算毛毛雨,晕过去只是自我保护,因为怕疼。修为再怎么强横,也还是肉体凡胎。

喝多了也吐,挨打了也疼。

三人一听欣喜不已,齐齐作揖。随后三人各自找地盘坐。

李孬摸摸自己的脸,又瞧瞧自己的手,原本光滑紧致的肌肤如今皱皱巴巴,“哎”,这可怎么弄?有什么办法能补回来呢!

看着三个盘坐在地已进入悟道状态的老犊子,李孬越看越恨的慌。

“哎,不知道老不死的有法没有”。www.oaksh.cn 热血小说网

………………

京都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内,十几个老头围着无华子。

“你们围着不让我走也没用,让老头子我看个风水,捉个脏看个病这都行,但这官员选拔又如何督查,这些事真不行”!!

无华子要走,好吗!这帮老头抱腿抱腰,想走?门都没有,有本事你踏尸而过!

无华子现在后悔的要死,贪杯误事啊!

“好好好,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都知道吧?

群人齐齐点头,知道!

世官制又叫“世卿世禄制”,顾名思义就是世袭罔替、父死子替。

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邸定天下,各诸侯分封建国,此后几千年时间里,中央权力都是在黄帝谱系里面流转,直到刘邦斩白蛇起义,所以在古代文献里华夏多自称“黄帝子孙”,不知怎么到清末民国初年变成了“炎黄子孙”,炎帝一族可是阪泉之战的失败者,属于被征服的一方。

而在这段时间里,权力是和技能捆绑在一起的,毕竟当时的社会需要的是能领导部落发展壮大的当权者。

当然这种技能+权力的模式不可能长久。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必然推动着敝帚自珍的垄断者将珍藏的技能流传出来;另一方面,随着权力的逐渐垄断,当权的后代自然逐渐骄奢淫逸起来,譬如西周的建立者岐山姬氏,当姬氏从地方诸侯转变为中央统治者的时候,再让氏族的后代去学习祖传的农艺已然是天方夜谭了。

所以在后期,这种技能+权力的捆绑模式慢慢就转变成了知识+权力的垄断模式,权力还是世代相传,但后代子孙已经有自己挑选的机会了。

世官制从诞生到终结,维持了中华文明平稳运转的几千年,自然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它了,最起码在当时的时代来说,这是一套有效的制度。

而制度与社会不契合,自然是碰到了大变革!

《周礼·保氏》有云:“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孔夫子所推崇的“君子六艺”。

这个词先看前半部分—君子。这里的君子所说的可不是品德优良的读书人,它就是字面的意思—君之子。大到王公,下至子男,全是贵族的后代,这也是前面所说的知识+权力的垄断模式,毕竟平民和奴隶不会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六艺。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连年的征战让犹如纯手工制作的“君子”们的生产完全赶不上消耗的速度了,而周王室的衰微也让各地的诸侯野心不断的膨胀。

这时候需要什么?

流水线呗!

大规模的生产精通六艺的某一门或几门的人来替换/保存珍贵的“君子”。

“提携玉龙为君死,报君黄金台上意。”正说明着唯才是举的制度慢慢出现雏形,但仅仅也是出现了雏形,毕竟世官制已经运行了千年之久,贵族、平民和奴隶们都没有做好准备,还需要有人来推动变革。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华夏历史上总不缺少伟人,秦王室是黄帝谱系的分支,但始皇帝一统天下后却废除了分封制度,将帝国境内的贵族一扫而空。

这大大方便嬴氏管理整个帝国,却也方便了人们对整个制度的颠覆。

以前有无数家贵族骑在百姓头上,现在却只剩下一家了,推翻一家总比推翻无数家要来的简单的多吧—虽然它暂时看上去很强大。

刘邦斩白蛇起义,推翻的不仅仅是一个王朝,不仅仅印证了那句名言-王侯将相,宁有种互?更是将黄帝谱系对华夏大地的权力垄断彻底颠覆。

汉随秦制,但此时能够管理国家的人才也大大的减少了,怎么办?上个时代生产的贵族已经没有了,只能是内部挖潜了。

察举制应运而生!

察举察举,说的就是地方推举中央考察。由于人才匮乏,刘邦自建立帝国开始就间断的从地方征召人才,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大增对匈奴大规模作战,就作为制度确定了下来。

察举制考察的类别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

大家可以看出,除了明经、明法等个别科目可以去量化考核之外,其他的只能是定性考察,这样的制度自然充满了漏洞可以钻研。

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桓灵帝时期有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侧面反映当时察举制已经腐败倒何等的地步了。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它诞生的初衷是对察举制的改良,可惜最开始路就走歪了。

九品中正制度就是国家设置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