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开元天宝

第五十六章 检田括户之二

  • 作者:山岚四起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1 15:57:18
  • 章节字数:9488字

检田括户历时两年,国家赋税大幅增加,宇文融也深得明皇赏识,为了将检田、括户和赋税深入推进,明皇又下旨任命宇文融为“勾当租庸地税使”,召宇文融至延英殿,促膝长谈,细致地讨论了进一步改进检田括户和税赋收入的措施。宇文融当面向明皇建议,立即委任十名劝农判官,把他们分头派往各地,职司就是到各地去检括田亩,招回逃户,回原籍安居种地。凡是定居下来的农户,称为“客户”,免其六年的税赋,轻税入官,这样以来,跟没有离开原籍的农户比起来,重新入籍的客户一年要少交一千文杂徭钱。

这些举措获得明皇好评,侍中源乾曜和几位重臣都表示支持。但是,也有人跳出来公然反对。河南阳翟县尉皇甫憬就上疏一道,洋洋数千言,痛陈利害:“……逃亡之家,邻保代出;邻保不济,又便更输。急之则都不谋生,缓之则虑法交及。臣恐逃逸从此更深。至如澄流在源,止沸由火,不可不慎……。”

明皇没有理睬皇甫憬,把他贬为盈川尉。捡田括户在各州郡有条不紊地推行。诸道州府一共清理出逃户约八十万户,田地也明确了归属,有人耕种,便有人向朝廷纳粮交税,国家财政得以更加丰盈。但是,有的州府为了向宇文融邀功请赏,有意虚报数字,有的做得更甚,把本来不是逃户的农户也报为“客户”,尽管地方官员耍尽手段欺蒙中央,到了年底,还是征得客户税赋达数百万之巨。这样一来,滚滚银两敛入国库,国帑较之从前充盈数倍了之多。明皇由是更加器重宇文融,一道圣旨,擢升其为户部侍郎。

一遍称颂赞扬声中,仍有人持有不同看法。有几位谏官上奏玄宗,言称国家税赋优眷了“客户”,却有损于没有当“浮人”的“居人”的利益。居人们不外出逃脱国家徭役税赋,老老实实地在家耕种天地,每年按期向国家缴纳税赋。相反,浮人们背乡离井,就是为了逃避徭役,不交税款,现在,他们倒是得了国家眷顾,享尽了好处。而居人们一直一文不少地向国家纳税,反倒没有一点优待,实在是有悖于公理,有悖于公道。

对着奏折,明皇沉吟良久,他一时也不知究竟怎样才能顾全“浮人”和“居人”,而又能使国家财政更加充裕。于是,召集官员到尚书省议决。衮衮诸公济济一堂,红袍紫袍蓝袍绿袍一堆一簇,耀人眼目。他们各自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指东说西。明皇没有升座之前,满堂嘤嘤嗡嗡,像是一个巨大的马蜂窝。

高力士拿着拂尘,出现在尚书省大堂门口,官员们知道明皇驾到,赶紧住收声住口,纷纷提起袍襟,跪倒在地。明皇身着便服,迈着四方步,从容不迫地步入了尚书省。瞥一眼跪在地上的群臣,说了一句:“众卿平身罢。”

群臣齐声道:“谢万岁。”一个个从地上站起身来,按照文武分野,各自站到各自的班中。

明皇坐到了特地为他安放好的一把雕着风云从龙的木椅上,招呼几位年事已高的重臣坐下。然后,他扫一眼全体在场的人,缓缓地说:“召集众卿,实为一件事难下决断,还是大家来议一议。居人不离门户,交粮纳税,值得朝廷褒扬,而浮人们背井离乡,也有难言之苦,如今顾了浮人,又亏了居人,实在是难以让两方都得到好处,所以,才把大家请来,想个两全之策,让百姓们利益均沾。无论居人浮人,都能得到朝廷的公平对待。”

明皇话音落下,满堂寂静,刚才的马蜂窝一下又变成了蚂蚁窝,幽深幽静,神秘莫测。张说举目望天,源乾曜垂首看地,其他的人个个呆若木鸡。宇文融圣眷正厚,正是熏灼之时,明皇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哪个敢当着皇帝数说他的不是。所以一个个装聋卖哑,不想当出头之鸟。

过了一阵,中书舍人徐坚出班奏道:“圣上,臣以为浮人们实实是出于无奈,这才舍弃家园,背井离乡,颠沛流离。飘泊至异地他乡,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携家带口,生计也实在是艰难。如今圣上恩泽于他们,也是弥补他们当日所遭受之艰辛。因此,臣下以为,优厚浮人,理所当然。浮人对圣上恩典必然使感恩戴德,必然拥戴朝廷,拥戴圣上,乐输税赋。”

宇文融心情颇为忐忑,他没有料想到,明皇对这个事情如此看重,为了平衡“浮人”“居人”利益,竟然特地招来官员们议论。他也愿意给予居人们优厚,但是,这样一来,朝廷的税赋将大幅地减少,这是明皇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权衡利弊,他还是觉得目前只有维护浮人利益,于国于民有利。于是,他站出来附议徐坚:“徐大人所言极是,现在,国家财力有限,只能是顾此而失彼,若是都把税赋减了,国库空虚,日后朝廷用兵、赈灾又何来银两?”

“不然!”户部侍郎杨瑒高声反驳:“利括客不利居人,征集籍外田税,使百姓们困弊,所得难补所失。”

宇文融不屑地说:“你每天在户部斟斤酌两,知道什么困弊?!民安,则国安,民乱,则国乱。优厚括户,正是为了安顿民心,民心顺了,朝廷税赋就会与日俱增,圣上就能成就千秋伟业,成为功追秦皇汉武的一代令主!”

杨瑒毫不示弱:“括户要优厚,那居人难道就不是圣上的臣民,他们就不需要安顿抚慰?”

宇文融一时语塞。一旁,侍中源乾曜咳嗽一声,轻言细语地说:“杨大夫,老夫有一言,请杨大人为下官一听,括户居人,同为大唐黎民,同样希望阳光普照,雨露均洒,圣上也惟愿天下百姓个个享受皇恩浩荡,可是,开元不过十年,国家刚刚步入振兴,百业待举,用钱的地方比比皆是,顾得了东,就难免轻慢了西。所以,我们臣工应该体察圣上为民之苦,体察圣上为政之难,不要兴之所至,指东画西,不一而足,与朝廷政令掣肘。”

杨瑒听了,有些气愤:“源相,下官今日在朝会上所言,决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而是权衡了利弊得失,深思熟虑,有感而发。”

明皇一直静听着臣子们议论,见杨瑒还固执己见,有些不耐烦了:“朕听了,也想了,诸位爱卿所言,都不是一时兴之所至,都是深思熟虑左右权衡。还是源爱卿说得有理,他说的,也正是朕的意思。想必杨爱卿也该想得明白了,在此朕也就不再多说了。”他转眼看着宇文融:“宇爱卿,就按你的条陈办,括户入籍之后,六年之内,免税赋免徭役,叫他们安安生生地把田地种好。”

宇文融深深一揖:“宇文融代天下括户谢圣上恩典。微臣想即刻出京,向括户们当面宣扬圣上恩德。”

明皇微微点头:“好罢,你去吧。就算是朕着你出京巡行州县,有疑难之事,你可以便宜行事,酌情处理。”

“谢陛下。”

朝会完毕,张说和中书舍人张九龄一起走出中书省。张说四顾无人,低声对张九龄说道:“你看宇文融,一副癞狗长毛小人得志的样子。圣上把他当成了宝,我们这些人倒还比他不如。”

张九龄淡淡一笑:“他是摸准了圣上的心思了。这个人,心机活络,眼光独到,在你我之上。”

“哼,就是见不得这一类人物,大本事一样没有,只凭一时侥幸,一蒙蔽圣听,二骗取人心,三欺压群僚。”

“张相,话不是如此说,人家还是有真本事的。”

“他有什么真本事?文能治国还是武能安邦?”

“他提出的检田括户,两年之间,使全国编户增加了将近一百万户,国库税收也比往年增加了十分之一,只此二点,就足以使得圣上对他刮目相看。”

“不过偏打正着。倒要看看,他还有什么手段拿出来讨圣上欢心。”

“他自请出京巡行,下官看他一定还另有想法,听说他在延英殿跟圣上商议好了,要置‘劝农判官’一职,专司括户括田、客户附籍以及徭役处置。”

“哼哼,这不过是搜罗党羽结党营私的一个借口而已。”

“也是为国家为百姓计,于国于民都是好章程,也怨不得圣上对他言听计从。”

张说却不以为然:“再怎么样,吾等也还是朝中重臣,圣上不过是一时用得着他,所以才给了他一点面子,说来说去,最终要倚重的,还是我等。”

离开长安之前,宇文融将亲自遴选的十名劝农判官名册上报吏部,意欲等吏部批复之后,与他们一同出京,再分赴各地履行职责。吏部接到名册,不敢怠慢,仔细审核之后,呈交中书省最后核定。

张说排挤走了张嘉贞,已是首席宰辅,坐镇中书省,手握生杀予夺大权,因为对宇文融心存芥蒂,他二话不说,根本没有仔细审阅,便大笔一挥,勾掉了其中八个人选,理由甚是冠冕堂皇:“劝农须悯农,劝农须知农,劝农判官沟通朝野,下传圣上爱民之心,上禀百姓忠君之情,位卑而任沉,官微而责重,此八人祖上无农耕者,本人不事稼樯,岂能知会括户疾苦,实在是不堪此任。请吏部另行择取贤良,再行遴选。

举荐的劝农判官十个只剩两个,宇文融知道是张说挟嫌报复,心头一股怒气陡然而生。这十个人都是他精挑细选才挑出来的精明强干的官员,更兼着清如水廉如风,办事雷厉风行铁面无私,宇文融视他们为左右臂,缺一不可。谁知张说为了私人恩怨,竟然一刀砍去了八个之多,而且言之凿凿理由充分。其实明眼人看得出来,他分明是要给宇文融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宇文融气愤填膺,顾不得许多,直奔东内勤政务本楼,将满腔不平面陈明皇。明皇把宇文融随身带来的名册细细审阅,宇文融站在一旁,把每一个人的情况都对明皇作了详细绍介。明皇默然,把名册交还给宇文融:“爱卿,朕都知道了,张道济此举实在不堪。你放心,只管准备出京。朕亲自下旨吏部,这十个人一个不动,全部都任命为劝农判官,随你行动。朕还要传旨天下,不论哪个州县,必须听从你的号令,不得贻误括田括户大计。哪个敢于从中掣肘,你直接上书,朕自然会为你做主。”

宇文融感激涕零:“圣上如此厚爱,微臣唯有拼死报效。”

得了皇帝垂青,宇文融不惮辛劳,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走州过县,督促当地官府展开检田括户,因为有明皇的旨意,州县官员不敢稍有怠倦,处处小心逢迎,不论是什么事情,都先向劝农使禀报,而后才上报各台省。各台省也不敢自传,政令必须要符合扩田括户的方针,方能下发。

宇文融和劝农使们为了照顾农户利益,责令州府农忙时节要免除农民一切徭役,让他们专心地致力于耕耘收获。有逃亡外地后来又回归原籍的逃户,州县官员要派人前往安抚,使他们免除忧虑,尽快地安顿下来,归还他们从前耕种的土地,不仅如此,他们若是缺少耕牛农具,还要想方设法地为他们措置。

宇文融亲自到处宣扬检田括户对国家对百姓的好处,每到一地,必召集男女老幼,讲说明皇为国为民的一遍苦心孤诣。村民们都感动万分,有人甚至泪水双流,称宇文融为“父母青天。”而后,男女老少又面向长安的方向齐齐跪下,磕头谢恩,山呼万岁。

扩田括户推行顺利,宇文融回到京城,把百姓拥护检田括户拥戴朝廷的情形据实奏报玄宗。明皇听了,也是感慨万端,特地下制一道:“人维邦本,本固邦宁,必在安人,方能固本。……岂人流自久,招谕不还,上情靡通于下,众心妄达于上,求之明发,想见其人。当属括地使宇文融谒见于延英殿,朕以人必土著,因议逃亡,嘉其忠谠,堪任以事。……穰贱则农不伤财,灾馑则时无菜色,救人活国,其利博哉!今流户大来,王田载理,敖庾之务,寤寐所怀……。”

自此,明皇更加宠信于宇文融,宇文融也越发不把张说等人放在眼里。他知道张说惧怕他的权势越来越大,因而对他的上奏一贯采取打压或是驳回,于是,有事干脆绕过张说,直接向明皇奏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几年中,张九龄见识了宇文融与张说的明争暗斗之激烈火爆。私下里告诫张说:“宇文融现在深受圣上宠信,他办事手段决绝,又能言善辩,对他,兄长你不能不防。”

张说根本没把宇文融放在眼里,听了张九龄的话,他不屑地说:“这个人就是老鼠疯狗一类的人物,谅他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更不能把兄长我怎么样?!”

张说一直很赏识张九龄的才干及为人,因为与他同姓,就与张九龄结为了宗族兄弟,两个人称兄道弟,亲密无间。对于张说的看重和提拔,张九龄也心存感谢,愿意跟随他,依傍他,出于对张说的敬重和爱护,张九龄才提醒他要防备宇文融,可惜当时张说一句也没有听得进去,后来,不出张九龄之所忧,他果然栽在了宇文融手上。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