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浪漫青春 > 移舟漕台

6. 封城

  • 作者:烛影斧生
  • 类型:浪漫青春
  • 更新时间:2024-03-18 13:13:18
  • 章节字数:4716字

鲍冕话音已落,屋里二人却都不吭声。

楼外凄风阵阵吹来。

胡宝生仰头望去,见水势浩瀚,沿河村落阅无人烟,惟有瓜舟点点。

他眸光微动,看向鲍明府,只见明府斜倚太师椅上,泰然自若,心想,此人若真有法子,既能挽救延平府生民,又能助他们部院一臂之力,倒不妨听他一试。

杨育宽摩挲着茶盏,盏中的茶早已不温,想那鲍冕言辞笃定,可若真有什么大谋略,他自己为何不施行?

既唤他们来做,可见此事要落到实处,多半要靠漕运部院手中权柄,那无非就是借调漕粮救济饥民,或是借调漕军肃清盗匪。

他鲍知府救万民于水火,传出去自是流芳百世的美名。

那美名由他担了,罪名又由谁来担?

无论是挪用漕粮给延平,还是调拨漕军到延平府,未上书得顺天府应允,哪个不是丢乌纱帽的大罪?

沉默良久,楼外暮色沉沉,江风大凉,书办关上了东西窗,留了一扇北窗。

那火盆只余下点点星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鲍冕环顾两人神情,见各人各有所虑,直起身子,忽而长嗟一声,声音悲悯而沉痛。

“他年芹茂而樨香兮,拜公卿以相酬。”

这诗句仿的是《离骚》体,诗文的意思说得再直白些,即是“事成之后,功名利禄官爵皆与胡、杨二位,而他鲍知府一概不沾染”。

杨育宽微微一怔,隐隐有些佩服。

——目下仕人大都汲汲营营,不想鲍冕有如此风骨,竟能将官爵视作身外之物,不由地多看了他一眼,目光更显敬重。

北窗嗡嗡作响,宛如山野竹林中嵇康的低语。

这个时候的杨育宽还不明白,凡功名之士,多非纯正之徒。

须臾间,窗振得愈发猛烈,西风摇落间,鲍冕站起来。

远望北窗外,湖水甚大,曹山如笑,好似迎仙人鹤首。

他叹息一声,正走到那堵挂着山水字画的墙下,呢喃楚音。

此番情景,恍惚又是,“大夫行吟泽畔”时。

想到屈子,杨育宽有些许动容,既然是为着延平百姓,他便也不求什么官名爵位,只要此事不妨害漕运部院,豁出命去,插一手也无妨。

胡宝生虽听不懂那诗的意思,可他已见了这洪水滔天的延平府,没道理不出力。

鲍冕抚摸着字画下的香案,转过头,笑容如春风和煦。

“二位,意下如何?”

胡宝生目光炯炯,拱手作揖,“既然为民请命,那如何行事,还劳烦明府将说个明白!”

杨育宽微微皱眉,作出犹疑神色,捧起茶来,“部院要寻的人,已经遣了兵备道去,不知明府所说的办法,如何与寻人扯上关系?”

鲍冕轻笑一声,眉头却皱起,“二位有所不知。这些日子难民往来,不计其数,如今在崇安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兵备道腿脚再麻利,成百上千的人头,一时也顾不过来。”

“如若不然,二位在船上这么久,兵备道何至于迟迟没有消息?”

听了这话,胡、杨二人对视一眼,又不约而同地沉默。

江风萧萧吹起,撩人愁绪乱如丝。

杨育宽抿了一口茶,接着问:“那依明府之见,此事该如何收场?”

鲍冕笑了笑,转头直直看向两人,目光犀利,话音掷地有声。

“崇安四处漏风,一个个人头算不过来。可若是将出去的路封上,那部院想抓的人,自然飞不出手掌心。”

听了这话,两人皆是一惊!

延平受灾严重,哀鸿遍野,他俩原先以为,鲍冕既然来求,多半是想漕运部院调粮来接济延平府,不料他竟然是要封城!

可仔细一想也明白过来,救灾不但要粮,更要人。

把城一封,难民出不去,大都要返回故地,彼时,百废待兴的延平府也就有了重建城庄的民力。

杨育宽微微抬眸,不想他竟然是这个主意,撇过脸,看向北窗外。

夜来,云气四塞,疾风吹尘,寒风止不住地涌进来,堵得胸腔满是郁气。

一边的胡宝生低下头,心想这鲍知府行事实在大胆,封住延平北上的去路,可现在难民都已经到了建宁,那必然要连带着建宁府一块儿封。

可这么一大片州府一下子都给封住,朝廷那边要如何交代,建宁知府答不答应?

想到这里,胡宝生犹疑地看向鲍冕,

“这件事实在太大,可否容我二人再思量几日?”

鲍冕并未答话,目光越过火盆上空的蒙蒙水气,深深看了他一眼。

只一个眼神,胡宝生沉默着低下了头。

——这件事,只能快,不能慢。

楼外,风声动地,大雨瓢泼,檐水滴落。

听着“哗啦啦”的雨声,楼里更显静谧。

鲍冕软下了语调,扫过两人退避的神情,温和一笑。

“二位,莫要多虑,此事倒也没那么为难。”

他抿了一口茶,面上笑意款款,“想当初,市舶司独揽贡舶大权,白花花的银子都往那里流,不想后来闹出了那样的祸事,一落千丈。”

“这市舶司一向由宫里内官把持,贡舶大权也只有落在内官手里才能让陛下安心,如今陛下将贡舶之事分权与部院,足见对漕台衙门的倚重。”

“今时再造海船,也全指望部院。时过境迁,部院早已今非昔比,所谓顺天移文住俸,不过前朝故事。”

鲍冕这一番话听着像是大放厥词,可胡、杨二人身在东南官场,自然知道他说的是实情。

本朝,总河一职式微,漕运部院大权独揽,将漕运与修河之事近乎揽于一身,后来市舶司闹出事端,又平白得了贡舶的分权。

如今的部院,恍若一个庞然大物,盘踞于江北。

而其能有如今的规制,并非仰仗于争权夺利,实多赖于“时无英雄”。

所以,胡杨二人久在部院,明明眼前风高浪急,他二人却从不闻金戈之声。

但是,没有远处的金戈,未必没有近处的狭刀。

“此事,还是要问过漕台。”杨育宽忽然出声,转过头,递给了胡宝生一个眼神。

胡宝生回过神,想起这几年来陆东楼坐镇江北,每每自诩“常行涧中,无一步平地”,今年就连官船不够、调拨几十艘民船的事,他也向内阁递了条子。

封疆大吏做到这个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