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全民诸天:开局获得神话大罗道果

第105章 公子殴帝三拳,自拜上将军!

  • 作者:媌吃鱼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4-04-30 20:08:15
  • 章节字数:7102字

“砰!”

姜承乾随手一巴掌过去,大秦龙气所化的太古苍龙,便已化作流云星散。

然后急忙将帝乙搀扶了起来,甚至还“贴心”给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有心想要说几句宽慰的话,但张了张嘴,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总不能说“你这老登太不耐打”、“我还没用力,你怎么就倒下了”吧?

“孽障!竟敢下如此黑手,简直不当芿子。”

帝乙面色漆黑,满心悲愤,颇有几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的悲呛。

面对帝乙恼羞成怒的指责,姜承乾只能把求助的目光转向陈貂寺,“仲父,你是知道我的……”

如果我下黑手的话,就不是现在这样,而是“恭送帝父升仙”了。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姜承乾需要祸水东引,给帝乙找一个发泄火气的目标。

免得他“我的火气很大”,但又找不到台阶下。

果不其然,帝乙转头看向陈貂寺,当场就气得鼻子都歪了。

只见陈貂寺正“猫猫祟祟”地收起一张画卷。

而画卷上的内容,正是“赢伯寿五体投地图”,好一副“庸主拜圣君”,简直惟妙惟肖、场景复刻一般。

“陈!仲!宣!”

帝乙咬着牙,一字一顿地怒骂一句。

上前劈手一夺,就将那张画卷撕得粉碎。

然后转头“和善”地对姜承乾假笑道“你率兵北征之事,朕应下了。”

“你先去做好准备,三天后朕为你登台拜将。”

听到这话,姜承乾在陈貂寺“幽怨”的眼神中,若无其事地转身走向宣德殿。

“轰!”

下一瞬,也就在姜承乾转身的一瞬间。

一阵阵剧烈的轰鸣,顿时在他的身后响起。

随之而来的还有帝乙愤怒的咆哮,以及陈貂寺略显无力的辩解。

没过多久,鼻青脸肿的陈貂寺,气冲冲地走出帝庭。

然后来到史官着书的石渠阁,指使史官狠狠地给帝乙记了一笔。

天符八年春,公子赢君自请为上将军,欲帅军远征漠北、讨平百蛮,帝曰朝廷大政,皆出汝手,朕为傀儡尔,汝已威福自用,何须朕允?

公子殴帝三拳,乃出,自拜为天策上将军。

帝曰赢伯寿者,于帝庭暗室哀鸣朕朕朕,狗脚朕!

陈貂寺用春秋笔法摸黑帝乙的行止,自然又引来了新一轮的“家暴”。

但是他这一笔,却给后世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帝庭秘闻”,以及经久不衰的“狗脚朕”典故。

帝乙的风评惨遭迫害,姜承乾的“千古一帝”金身,也因此留下了一个不算污点的“污点”。

三天后,城北大营。

短短三天时间,高大巍峨的点将台便已拔地而起。

另有两座观礼台,于城北大营的东西方向,分别拔地而起。

东边为文渊阁,政事堂的宰辅们率朝中百官居此观礼。

西边为武襄楼,兵事堂的武臣领袖,率领军伍大将踞此观摩。

整个朝堂上下、朝野内外,都在关注着这场“拜将大典”。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名与器者,国之重器,如威福权柄,只由帝主掌握,绝不可假手于人!

所以率师出征的拜将大典,素来都是最为庄重之事。

甚至比宣麻拜相还要庄重、肃穆十倍、百倍。

一般的大军出征,统兵大将根本就没有资格“登台拜将”。

整个大秦军伍,如云帅臣、如雨猛将当中,唯有号称“大秦军神”的武安君公孙起,曾经享受过一次“登台拜将”的最高礼遇。

只因帝主拜将,意味着授予统兵大将最高权柄,将要赐下“节”、“钺”,授予对方“见君不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等特权。

相当于将“戎之大事”,皆交付一人之手,拜其为“持节假君”,给予“便宜行事”之权。

对于任何一个帝主来说,非是万不得已、又极度信任,且对方威望高到不得不“拜”的时候,是绝不会轻易“拜将”的。

最重要的是这是公子赢君首次公开亮相,就出现在这种意义重大的场合,接过了帝乙授予他的大秦兵权。

这也意味着大秦帝朝的至高权柄,将要从这一刻开始过渡、转移。

如何能让朝野内外、百官群臣、军伍大将都郑重对待?

与此同时,武襄楼中,骁将云集。

正所谓冠军ad,亦有差距,骁将之间,更是等级森严。

在施行“阶级法”的大秦军伍,故主一言能决旧部生死,也是常有之事。

如果没有同在一军、地位相当,则是以“功勋”、“战绩”分出高下,绝无同等并列的说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概莫如是。

而大秦军中的第一人,非当朝太尉,号称“大秦军神”的武安君公孙起莫属。

所以整座武襄楼高达九层,也只有他有资格“登高望远”。

但是此刻,在最高九层楼台,武安君公孙起的“专属之地”。

如今却有一人,隐隐与其分庭抗礼。

此人正是大秦副帅,官拜“大将军”,领袖五军都督府的大将军王剪。

两人在九层高楼上并肩而立,遥望城北大营,只见得烟尘四起。

大秦锐士八营,虎贲十二军,龙穰十六卫,一面面的旗帜飞扬,陆续在城北大营列阵。

看到这一幕。

武安君公孙起不由得心潮澎湃,恍惚间好似又看到了昔日的峥嵘岁月。

这一面面的旗帜、一支支的精锐,哪个不曾在自己的手下效命?哪个不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好儿郎?

可现如今,大秦强军今犹在,他却已是物是人非。

本该在“点将台”上意气风发,统帅大军东征西讨的自己,怎么就混到武襄楼观礼的地步了呢?

恰逢此时,大将军王剪伸手握住栏杆,护手下的掌指犹如铁铸,隐隐有青筋凸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百蛮终不还。”

王剪意气风发,朗声长啸,“大丈夫当如是也!”

武安君公孙起闻言神色恍惚,不由得幽幽一叹,“名师大将,当鲸吞山河万里如虎。”

“岂有困顿朝堂,麾下无有一兵一卒之将帅?”

“大秦武臣之首,真如笑话尔!”

同样的一幕场景,落在不同的人眼里,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解读与感慨。

正如两人装扮上的对比

武安君公孙起着玄袍、戴大冠,身披大氅,风度翩翩,俨然已是一副朝堂公卿的模样。

而大将军王剪却甲胄在身,手扶长刀,大红色的披风犹如血染,风刀霜剑好似扑面而来。

却是一副即将统帅大军、挥师远征的扮相。

听得此言,王剪却是嗤之以鼻,“武安君作此小儿女姿态,何其让人发笑也?”

“君负重望,位列武臣之首,官拜三公高位,帝恩何其深重,简直如山如海。”

“可你是怎么回报这滔天帝恩的?以一己之私,拒绝为国征战,何其不智、何其不忠?”

“今你能以太尉之尊,于这武襄楼上观礼,夫复何求?”

“若是还不知好歹,真当我等剑不利,不敢为国锄奸否?”

王剪这一番话,没留半点情面,可谓是声色俱厉。

尤其是他还曾是武安君公孙起最得意的门生,一度被当成衣钵传人培养。

但是此刻,王剪却毫不留情地说出了这番决绝之言,甚至还威胁道真当吾剑不利,不敢为国锄奸?

这又让武安君公孙起,如何能不痛彻心扉、英雄气短?

可是这能怪王剪吗?

为将者,当以忠君报国为要,有什么不对?

“东乡何以至此?莫要再说了!”

良久之后,武安君公孙起才幽幽一叹,看向王剪的眼神,竟然带着几分祈求。

他公孙起又岂是那等不忠不义之人?

没错!他确实是深受国朝大恩,甚至可以说恩重莫过于此。

整个大秦军伍、朝堂上下,唯有他公孙起,获享封君待遇。

就连故丞相、黑冰台首都只能封侯,唯有他公孙起可称“君”。

但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他真不能、亦不敢离开咸阳啊!

大秦如今猛将如云、良帅如雨,难道还差了他一个公孙起?

可穰侯魏无羡,却只能依靠他公孙起一人的庇护了!

说白了,公孙起不是不想帅军出征、为国征战。

而是怕自己前脚离开咸阳,后脚穰侯就被下令赐死了!

穰侯纵有千般罪过、万般不好,整个大秦都能对他口诛笔伐,可唯有他公孙起,说不出穰侯的半句不是。

毕竟,当初他能起于军伍,靠的就是穰侯的提携,可谓是恩重如山。

难道只因他一时失势,自己就要弃之不顾吗?

更何况,他公孙起为大秦打了一辈子的仗,难道就不能享受享受?

念及于此。

武安君公孙起又冷笑道“本君固受国朝大恩,但又何尝负过大秦?”

“怎么到东乡口中,本君就成奸邪之辈了呢?”

“本君虽已颐养天年,但也是人之常情,有何不可?”

听到武安君公孙起这番“接着奏乐接着舞”的言论。

王剪满脸难以置信地看向公孙起,眼神中满是失望。

他甚至都不理解公子君怎么会力排众议,保下了这个不识好歹、不知天时的老糊涂了呢?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王剪当即也不废话,只是冷笑一声,转身龙行虎步而出。

此老朽也,不值与谋!

大秦武臣,我辈自为之!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