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浪漫青春 > 青龙村志

1. 第一回

  • 作者:杜朝荣
  • 类型:浪漫青春
  • 更新时间:2024-05-11 09:20:55
  • 章节字数:7314字

《青龙村志》全本免费阅读

话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被历史称作为王、张、江、姚“□□”的一个小小团体,自以为羽翼已丰,竟不知天高地厚,趁伟人仙逝,玩弄文字,欺世盗名,篡谋愈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奋起神威,一举扫落了四颗灾星。拨乱反正,励精图治。为彻底解放生产力,首先将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承包土地的经验颁行于天下。举国称颂,万民歌德。

且不说四海内分田分地,普天下百姓乐业。而今只说青龙山前,青龙河中那座宝岛上的青龙村里,近日也实行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庆。正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天遂人愿甘霖降。刚割倒麦,那雨便静静地飘洒了一日一夜。清晨起来望时,正东方碧空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一道彩虹,恰似一座金桥,金灿灿搭在眼前。满天喜庆,万物生辉。

却说青龙岛上,皆为黄油沙土,是人称使死龙王爷的宝地。无论雨下得多大多久,住了雨便站得住人,经得起锄犁。此时,抢墒点种庄稼的人们笑逐颜开,一齐从村里涌了出来。男人们扛着锄头在前,女人们?着筐子在后,都嘎嘎地笑着说:“政策好了,天也巧了,今年秋后娃儿们能吃饱了。”男人们都说:“只要邓老人家掌着舵,往后还怕没有白馍吃吗?”男人挖穴,女人抛种。遍地欢声笑语,一派农忙景象。正热闹,只见远远的沙土路上,背叉着手,摇摇摆摆走过一个人来。

众人抬眼看时,来者不是别人,正是青龙村的支书赵志来。此人乃十年特殊时期起家,突击入党,突击提干。广有心机,善施权谋。近日里,一直耿耿于怀,常常人前背后牢骚不断:“土地分了,集体散了。这不‘修正主义’了吗!”早饭罢,要到大队部上班去。众人见他过来,当时都不说话,低下头只顾干活。

赵志来走到正在路边点种庄稼的一双夫妇身边时,放慢脚步,强作笑颜,边走边拖着腔问道:“二络,你这地种的什么?”二络头也不抬,顺口便络了一句:“地在我手里,种啥都可以!”赵志来大怒,脸红脖子粗的指着二络高声喝道:“帽子才摘罢几天,就忘了你姓啥名谁了。”气汹汹扭头便走。

原来,这二络的家庭虽然是“地主”成份,孰料他竟是一个天生的耳聪目明,乖巧伶利的民间艺人。三教九流,无有不通,吹拉弹唱,无所不会。尤能见景生情,顺口便会溜上一段“莲花落子”。当地人称这“溜”字为“络”,他又排行第二,因此,青龙山前,谁不知道“赵二络”的大名。

此时,妻子见二络把赵志来呛得脸红,一时不知所措。见赵志来走得远了,便小声埋怨起来:“那一年因为沤绿肥你胡子络,吃他亏还小啊?”赵二络听了,“嗵”地将锄头往地上一杵,望着赵志来远去的背影,高声吵了起来:“当初我也不算亏说他,他就给我戴上高帽子游乡示众,又罚我林场劳改半月。如今我也是国家公民,责任田照有一份,还怕他啥?”众人听见,都停了手笑着明知故问道:“你当初络他的啥?再背说一遍吧!”赵二络扶着锄把唱道:“干麦桔,沤绿肥。支部尽搞瞎指挥……”二络正往下唱,孰料他女人早已脱下一只臭鞋,猛不防捂在他嘴上了,二络哇哇直吐唾,众人都笑。

却说赵志来恼忿忿地来到村部里坐下,抬眼便看见了桌子上昨儿新送来的一份《阳城晚报》。拿起来展开看时,大标题赫然入目:《全面推行责任制,彻底解放生产力》副题是《洪川县长兴公社七万亩耕地全部承包到户》。“啪”地往地上一摔,气哼哼起身出门,顺着青龙河转了一圈,又回到家里。长叹一声,坐下来自言自语的道:“唉!农村这官儿是干到头了!”话未落音,儿子赵耀祖一脚踏进门来说:“爸,你整天牢骚个啥,世界未日啊?”赵志来一见便埋怨起来:“你不去厂里上班,整天游游荡荡,没事人一样,到底能混个什么出息。”

原来儿子赵耀祖初中毕业,先在青龙学里任民办教师,后来赵志来找人说情,进了金谷社办厂任厂办主任。见父亲又来训斥,便也埋怨道:“机器生锈人散伙,我守着那荒院子干什么?你倒是怨天尤人,看谁都不顺眼。”

赵志来愤愤地说:“解放以来几十年,地、富、反、坏、右谁敢张狂?可现在倒好,□□们又吃上‘卡片’粮了不说,地、富、反、坏们帽子一摘,尾巴可都翘上天了。昨儿公社开会,又强调把集体保留那百分之二十的耕地也要全部一犁不剩分下去,说是要把二次土地革命进行到底。我听说就连‘公社’、‘大队’这个名称将来也要改。公社改成乡,大队改成村。我算看明白了,这就是针对伟人的。凡是伟人过去肯定的都否定了,凡是伟人过去否定的又都拾起来了。这不是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是什么?”

赵耀祖一听,赶紧扭头往门外看了看,转过脸低声吵起来:“你说啥?虽说改革开放言论自由了。可这话也是敢说的呀?这在原先可是反动言论,是现行□□啊!当初你不是公社党委委员、革委会副主任嘛?还不叫罢免了。清洗‘双突’的时候,还差点叫开除党籍哩!” 赵志来一听,当时也软了下来。说:“我不过在自家屋里自说自念。” 赵耀祖道:“我听收音机上说:土地分到户,实行责任制,都不磨洋工了,多做活,多产粮,这就叫‘解放生产力’。现在官场上时兴一句名言,叫作‘不换思想就换人’。多少高级干部思想僵化,观念陈旧,抵制改革,反对开放,都叫換下去了。我劝你往后识时务者为俊杰。跟不上形势,你还要吃大亏哩!”

自此,赵志来再不敢乱发牢骚,也只是一个人常常愤懑。一年到头,也不进一趟城。看不惯城里那花哩唿哨的修正主义。见那些带着手表上地,穿着裙子干活,打扮得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青年,更是深恶痛绝。

一日,赵志来在乡政府开会回来,一个人坐在屋里发愁:“赶快上哪儿筹几个钱?办一个什么样的企业?现在上头提出‘官逼民富’,形势越来越紧了。五天一小会,十天一大会,一月一评比。年底倘若还是企业空白村,支书、村主任就得自动下台哩!”正琢磨,忽听见院外头,学校总务李英丽的声音,越喊越近了。“支书在不在家呀!两个学生塌死了!”赵志来一听,头上汗刷的流了下来。刚站起身,李英丽就一头闯进院里来了。满头汗流,呼呼哧哧喘着气说:“寺里大殿塌了。本来上体育课,有两个学生悄悄躲在教室里玩,正好塌在里头……”赵志来听了,也不问,霍地冲出门外,一阵风往学校里跑了过来。

跑来学校里看时,几百名师生早都颤颤惊惊地站在校园外头的操场上了。附近地里干活的群众,都跑进校院里帮着老师救人,刚把那两个学生从废墟里扒出来。众人挤着上前去看,上天保佑,原来这两个熊孩子调皮,不去上体育课,却钻在教室里桌子底下看小人书。此时扒得出来,虽然都吓懵了,所幸胳膊腿都还囫囫囵囵。老师们围着,圪蹴在地上喊了半天的魂,他两个才省过神来。众人心里一块石头这才都落了地。看着老师们把两个学生都搀着送回家去了,赵志来心里还在“嗵嗵”直跳。连忙对女校长高新华说:“你先派人去通知全体村、组干部,马上来安排抢修!咱们再看看其它教室都排查一遍。”说罢,便和校长高新华、总务李英丽、教导主任张敬先,一同到各教室里来察看。

原来这青龙寺,就座落在青龙寨南门外西南方二百米以外的青龙河东岸上,乃是大清朝乾隆元年所建,正殿门头上镶嵌着的一块横石匾上刻写得明白。这寺有前殿、正殿、后殿。一进两院,两厢廊庑俱全。觧放后拆了神像,又在寺院两旁,前后各建了三排屋架房,再砌东西两道院墙,便成为“青龙完小”了。三十多年来,小修小补,何止十回八回。刚才房顶垮塌的,正是那三间正殿,四年级二班的教室。

四个人逐屋里看了一遍,都来高新华办公室里坐了。赵志来看着拿笔、本记录的张敬先问:“总共需要多少处修补?赶快去请个内行,具体预算一下总共需要多少钱。”张敬先看着本子说“房顶塌陷二十三间,柱子倾斜一十二排,墙体裂缝二十六道”说罢,抬起头看着赵志来又说:“其实,老师们整天都是提心吊胆。不赶紧修缮,早晚还要出事。今天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几个人正说话,二十多个村、组干部都紧紧张张跑来了。看见那一片废墟,人人惊心,个个咋舌。现场会商量了抢修方案,村、组干部们都按分工急急忙忙组织人力、物力去了。

赵志来怏怏地回到家里,愁上添忧:“村里一贫如洗,乡里逼着创办企业,学校又要修缮。”思来想去,无计可施。正在长嘘短叹,一眼瞥见儿媳田小娇,自行车拖了孙女儿圆圆进了院里。田小娇就在金谷街百货大楼上当会计,当日无事,带了女儿回来。婆母景云忙上前接了孙女,都进了厨屋。田小娇见婆母气色不好,忙问其故,才知道学校里差点出了人命大案。

田小娇听罢,也吓得心里“噔、噔”直跳。连忙走进堂屋里对赵志来说:“ 爸,多危险啊!真要死了两个学生,这会儿你和校长还能在屋里安安生生坐着?你赶紧考虑考虑:咱大队好几百学生也不能永远在这破庙里上课吧?修修补补总不是长久之计。你看人家金谷街上的学生,半年前就从金谷庙迁进教学楼里了。乡里表扬,县里广播。你在金谷乡也是响当当有名气的支书,就不敢鼓鼓劲,也盖一栋教学楼吗?”

赵志来说:“谁不羡慕人家那教学楼啊!可人家那是街上,经济活跃。咱怎能跟人家比?”田小娇道:“爸,你不是端着金碗去要饭吧!”公公儿媳正说话,儿子赵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