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中国哲学史

第二编·第八章 汉唐时期的佛教哲学及其宗派 5

  • 作者:郑红峰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3 19:24:13
  • 章节字数:6798字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的世界,在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什么本体世界。本体世界是唯心主义者回答世界统一性的问题时虚构出来的精神性的实体世界。华严宗所说的“理法界”,同样是他们把自己虚构的本体称为“如来藏”,认为它是“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本体,法藏又称为“真心”或“净心”。他的四传弟子宗密发挥说:“理法界也,原其实体,但是本心。”他们所讲的“理法界”,即佛教所虚构的成佛的精神实体,就是所谓“佛性”。

为了论证“理”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华严宗提出“理事无碍”的命题。这个论点是说本体和现象虽然是两个世界,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现象世界依赖于本体世界,本体世界即存于现象世界之中,如同波和水的关系一样。法藏把这种关系,叫做“理彻于事”和“事彻于理”。法藏在为武则天讲《华严经》时,以镇纸的金狮子为喻,对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作了一种通俗的解释。他认为世界如同金做的狮子,金是本体,狮子的形相是现象;没有金,便没有金狮子,金即存于金狮子之中。华严宗这样处理本体和现象的关系,目的在于论证现象世界没有“自性”,一切事物都是各种条件集合而成(“缘起”),是虚幻的东西,只有本体世界是真实的。

彼岸世界即在世俗生活之中,只要一觉悟,世俗生活就成了佛国。如同看金狮子,不必等待它坏了,才说它是空的,它本来就是空的。法藏解释说,如金狮子,它是工匠用金子造成的,金是“因”,工匠是“缘”,狮子相有生有灭,可是金子的本性并不改变。由此,他得出结论说:“狮子相虚,唯是真金。狮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狮子不有”,不是说,狮子相不存在,而是说它的相是幻象。但这种幻象是用金子造成的,金子却不是虚幻的。金狮子相和金子,一妄一真,狮子相不妨碍金体为真,金体也不妨碍狮子相为妄,这就叫做“理事融通无碍”。华严宗认为,他们这种说法,既论证了物质世界的虚幻,又论证了本体世界的真实,是最圆满的说法。按照这种说法,身体正在享受富贵荣华,可是在思想上把它看成是空的,便是菩萨。法藏的这些说法,非常投合王公贵族们的口味,所以武则天赐给他三品大官的爵位,武则天也就成了“菩萨”的化身。

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同样是为佛教神学服务的。他们宣称“理彻于事”,本体存在于现象之中,是用来宣扬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不是截然脱节的。法藏说:“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他们认为,佛性本来存于人性之中,一旦觉悟,“自性清静圆明体”便显露出来了,所以不脱离世俗生活,同样可以成佛。

为了论证物质世界的虚幻,华严宗进一步又提出“事事无碍”的命题。这个论点是说,既然万事万物都是本体所显现出来的虚幻现象,每一现象又包含本体,所以各种现象彼此也都互相包容,“圆融无碍”,没有差别和对立。法藏把这种关系又称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指本体或事物的本质,“一切”指各种各样的复杂的现象。就金狮子说,狮子相有眼、耳、口、鼻、毛等,这是“一切”,但都是金的,这是“一”。从它们都是金的这方面看,眼、耳、口、鼻等没有什么差别。这就是所谓“一即一切”。由于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法藏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个东西也可以说就是一切东西,一切东西又都可以说是每一个东西。

如金狮子,它的眼、耳等都是金的,因此也可以说,“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同样,也可以说,耳、鼻、舌、身到处都是狮子眼。由于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法藏又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个东西都包括一切东西,又都包括每个东西所包括的一切东西。如金狮子,每一根毛中都各有金狮子,每一个毛中又都有无数的金狮子。这就叫做“事事无碍”。法藏把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又打了一个比喻说,取十面镜子,八方上下安排,面面相对,当中放一佛像,用火光一照,每一面镜中,不仅有对面镜中的佛像影子,而且容有对面镜中影子的影子,层层没有穷尽。这就叫做“华严无尽藏”。他们认为这是万事万物的最高境界。

他们还从时间方面作了论证,说什么“一念”即是“三世”,“三世”即是“一念”,“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这又叫做“三世一时”,就是说,一刹那中,即包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物。

法藏从形而上学出发,把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片面夸大,否认了其中的差别性,从而得出了每一个东西都包括其他东西的诡辩。由于金狮子的眼和耳都是金的,从而得出结论说,狮子眼就是狮子耳,眼和耳没有差别,这是诡辩。由于狮子的金身是金的,它的每一根毛也是金的,从而得出结论说,一根毛中也有狮子,部分和整体也没有差别,这更是诡辩了。“一多相容”和“三世一时”,都是这类性质的诡辩。佛教神学一向靠诡辩来骗人的。

华严宗所以这样进行诡辩,在自然观上,就是企图否认事物具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抹杀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取消事物间的矛盾和对立,把事物说成是没有“自性”的虚妄现象,以此来论证物质世界的虚幻。说每一个东西是包括一切东西,事物间的差别只是虚幻现象,这种诡辩实在太荒谬了。事物的差别和对立,毕竟是事实。

他们又对“一”和“多”的关系作了论证,说什么没有“一”也就没有“多”,没有“多”,“一”也不成其为“一”;“多”是“一”中的“多”,“一”是“多”中的“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包括“一”,“一”又包括“多”,等等。这又叫做“一多相容不同门”,就是说,“一”和“多”,虽然不同,却相互包容,无障无碍。

法藏关于“事事无碍”的辩论,牵涉到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事物具有同一性,但又有差别性,两者是统一的。恩格斯说:“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

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事物的本质都相同,为什么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不同现象?这个问题,华严宗的客观唯心主义是无法回答的。于是他们又抬出主观唯心主义来,把现象的差别和对立,归之于个人的意识的产物。说什么事物的现象都是“自心变起”,“从心所生”,心大见山时便生出高广之相,心小见尘土时便生出圆小之相。结论是:“一切法皆唯心观,无别自体。是故大小随心回转,即入无碍。”(《华严经旨归》)这是说,事物的大小没有自己的规定性,都随人心转移,所以相容无碍。

华严宗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论,对后来宋明理学起了很大的影响。

六、禅宗的产生和发展

慧能,生于63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死于731年(唐玄宗先天十九年),中国禅宗正统派的创始人。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今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

他本姓卢,出身没落地主阶级家庭,家境比较贫苦,曾以卖柴为生。后来投靠寺院,为行者(未剃发,在寺院服役的人),在寺院从事打柴、推磨等劳动。

由于他对佛教义理很有领悟,得到了禅宗第五祖弘忍的赏识,传给他衣钵(法嗣的标志),后来成了禅宗第六祖。在法嗣问题上,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同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弘忍以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南派以慧能为代表。神秀曾被武则天奉为“国师”,他这一派受到了唐朝的王公贵族们的宠信。慧能一派曾遭到神秀一派迫害,直到唐肃宗时才得到朝廷的支持。以后,慧能一派的禅宗便成了中国禅宗的正统派,关于慧能一派禅宗的著作,有《坛经》流传下来。

从佛学本身的发展看,慧能倡导的禅宗既不属于空宗系统,也不属于有宗系统,而是依据中国固有的唯心主义的传统——孔孟一派的人性论、先验论和庄子一派的虚无主义,对印度大乘佛教空、有二宗的说法进行了改造。它不以外境为虚幻,也不以“空”为实有,而是讲心空一切空,身处尘世之中,精神上却一尘不染。

从哲学上看,慧能派的禅宗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鼓吹者,突出地宣扬了地主阶级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们抛弃了那种烦琐的经院哲学,把佛教神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境地。他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但不把佛性看成虚净的精神实体,而是看成人的本性和领悟佛教义理的良知良能。它不大讲三世因果报应和“西方极乐世界”,而是讲“运水搬柴,无非妙道”。所有这些,都是对印度佛教教义的一种改造,从而使佛教在中国的传布,取得了更加精致的形式。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