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中国哲学史

第三编·第二章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 1

  • 作者:郑红峰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3 19:24:18
  • 章节字数:9342字

张载,字子厚,生于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陕西郧县人。他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在郧县横渠镇讲学,后人称为张横渠。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当时张载一派的学说被人称为“关学”。张载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正蒙》、《易说》,还有讲学记录《经学理窟》、《语录》等,明代人编为《张子全书》。

张载的哲学是在反对佛老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在自然观方面基本上坚持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路线,提出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们比较注重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际问题,研究兵法和井田制度,并且还注意研究自然现象,提倡学以致用,反对佛教和道家的玄虚思想。但他终究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仍然要维持封建的政治制度,因此他不可能摆脱孔孟唯心主义传统的影响,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后来受到唯心主义者的批评和攻击,却得到明清的唯物主义者的继承和发展;而他的唯心主义部分则受到宋明的一些唯心主义者的采纳和表扬。

关学和当时以二程(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洛学,后来被地主阶级学者统称为“道学”。洛学被认为道学的正宗,关学则是道学的别派。事实上关学和洛学本来是两个学派,张载是唯物主义,二程是唯心主义。后来,朱熹、陆九渊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明代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哲学上的两条路线的对立是非常明确的。

一、“气一元论”

张载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目的,在于反对佛教所宣扬的鬼神迷信。他依据气一元论,驳斥了灵魂不死的信仰。他认为,佛教讲什么人死为鬼,要转世投生,只有成佛的人才能超脱轮回,其实都是背离真理的谬论。他说:“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可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在张载看来,人的生死是气化的必然现象,气聚而生,气散而死,人死以后,其气归于“太虚”,无所谓生死轮回,更没有什么超脱生死的“涅槃寂静”的彼岸世界。这样便排斥了佛教所讲“生死轮回”的谬论。

针对佛、老唯心主义本体论,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气”作为世界的实体。他认为,有形有象可见的万物以及看来空虚无物的太虚都是气所构成的。

张载又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对于佛教主观唯心主义的有力的批判。在汉至南北朝时代,范缜的神灭论给佛教的神不灭论以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批判佛教的“一切唯心”的谬论。唐代傅奕、韩愈对佛教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但他们主要是从社会伦理方面批判佛教的“无君无父”,对于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则根本没有触及。柳宗元、刘禹锡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又都对佛教有所妥协。到了张载,才对于佛教“一切唯心”的荒谬观点展开了理论的斗争,从而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有”就是存在,“象”就是现象。

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气本来是物质的气体状态,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气体状态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于是气就成为表示物质实体的概念。

张载认为,空若无物的太虚,即天空,并不是空无所有,只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气聚结则成为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本体”指本来的状态,即气没有变成具体事物时的状态。“客形”指暂时的形态。

他这个论点是说,太虚、气、万物的关系不是聚散的关系。因此他又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聚则有形,散则无形,其实都是一气的变化。张载认为,气聚有形,目光可以看得见;气散无形,目光看不见。但不能因为目光看不见,便认为它不存在。气的聚散只有明显和幽暗的差别,没有有和无的区分。他用水和冰的关系来说明太虚和气的关系:水凝则为冰,冰释则为水;太虚聚则为气,气散则为太虚。最后,他得出结论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这是说,太虚就是气,所以无所谓无。

张载依据“太虚即气”说,批判了两种错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就是道家“有生于无”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张载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他指出,如果说“虚能生气”,那就等于说,虚是无穷的绝对的,气是有限的相对的,这就把本体(体)和现象(用)割裂了,陷入了老子“有生于无”的错误,不认识有无统一的原则。如果说万象只是太虚中表现的事物,以“虚无”本体为真实,以万物为假象,那就等于说,太虚和万物并不相互依存,又把本体(性)和现象(形)割裂了,这就陷入佛教以为山河大地都是因眼花而看到的幻景的谬论了。

张载认为,一个“虚无”的实体,不可能产生有形的具体事物。他依据本质与现象统一的原则,揭露了佛、老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认识论上的错误根源。张载在这里坚持了太虚即是气,气是万物统一的唯一的实体的唯物主义观点,从而有力地驳斥了佛、老宣扬的唯心主义。

张载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他说:气充满于太虚,它上升下降,迅速运动,高飞远扬,没有停止。气为什么能运动变化呢?就是因为气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阳和阴。这统一的气叫做“太和”。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纲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这是说,“太和”作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中都含有正反两方面相互作用,正面的阳气沉、升、动,反面的阴气沈、降、静,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于是就发生了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的变化。张载认为气的运动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微妙而不可以预测的。《易传》中曾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张载用“神”字来表示气的微妙不测的变化。他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这是说,气有阴阳的对立,阴阳相互推动,逐渐转移,这是“化”;阴阳又相互结合,变动微妙不测,这是“神”。他又说:气的本性为太虚,神妙不测,“神”和“性”都是气所固有的,“气之性本虚而神,则神与性乃气所固有”。他所说的“神”和“性”,是指气本身所固有的运动和变化的性能。他用这些说法来表示世界的物质实体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本性。

在反对佛、老的虚无主义的斗争中,张载还对“气”的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说:所谓气,并非一定等到郁结蒸发出来,或凝聚起来,我们的眼睛能够感受到,才算是气。凡有刚柔、动静的,可以说广大、深远的现象都是气,一切现象都是气。张载认为,气无形而有象,气的基本特点就是有运动、有静止、有广度、有深度。

这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对于世界的物质实体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把运动变化和占有空间,作为实体的主要规定性,从而同一般的气体区别开来。这样,就有力地批判了佛、老的虚无主义,捍卫了实体的物质性。

张载强调“太虚即气”,强调气的神妙不测的运动本性是气所固有的。这是唯物主义思想。但是,由于他不了解世界的物质实体即是万物的总体,有时把“太虚之气”看成是超越于万物之上的东西,从而又把无形的太虚与有形的万物对立起来。他说:“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又说:“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尔。”

这是说,无形的太虚是清气,清气流通不滞,所以神妙;清气的对立面是浊气,浊气就不灵活,有惰性,就成为有形的万物。有形的万物都只是神妙变化的粗糙的结果。“神”本来是表示物质实体变化的微妙不测的性能,但一转而讲“神”是微妙而物不微妙,这就把神与形看成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这样,便为通向唯心主义开了后门,造成了他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彻底性。这些也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唯心主义杂质。他虽然过分地夸大了神与形的对立,太虚与万物的对立,但还是断言神与形、太虚与万物都统一于气,所以他的体系还不是二元论,仍是气一元论。

气的运动变化的本性,也叫做“屈伸动静终始之能”,他说:这种变化的能力,从其作为万物微妙变化的动力来说叫做“神”,从其贯通万物变化的过程来说叫做“道”,从其作为万物的本质来说叫做“性”。所谓“屈伸动静终始之能”,就是运动变化的作用。这个运动变化的作用,他又叫做“虚实动静之机”。所谓“机”表示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他曾经解释所谓“机”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

总之,所谓“能”,所谓“机”,即是气的自己运动之内在的源泉,也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张载肯定了物质的自己运动,物质具有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源,运动变化是物质世界的内在本性。

在反对佛老虚无主义的斗争中,张载还探讨了物质世界变化的规律性问题。他认为,气的变化是有理的,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天地的气,虽然时聚时散,或相攻(排斥),或互取(吸引),变化百种不同,但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理”。“理”指气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张载肯定万物都有理,他说:“万物皆有理。”又说:“天地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

他明确肯定“理”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这是说,“理”是在物的,是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的。在张载的哲学体系中,理是从属于气的。

张载关于理的看法是唯物主义的,与后来二程关于理的看法截然不同。张载认为,世界的物质实体以及天地万物,其运动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把物质世界看成是虚妄的。据此,他指出,佛教唯心主义的错误,就在于不知道世界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把人的主观意识作为天地的原因,“释氏便不穷理,皆以为见病所致”,于是导出了以“世界乾坤为幻化”的谬论。

二、朴素的辩证法

张载对自然现象进行过研究,因而对于事物现象中矛盾对立的情况有所认识,在反对佛学和老庄玄学的斗争中,发展了《易传》中的朴素的辩证法的宇宙观。

张载肯定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存在的内部;物质世界是自己运动自己变化的。物质世界为什么能运动,能变化?就在于世界的物质实体之中含有正反两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引起变化。因此,在宇宙观上,张载提出了“一物两体”的辩证观点。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此天之所以参也。”作为世界物质实体的气是一个统一体(“一物”),它又包含两部分(“两体”),这两部分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一个实体中;因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面,故变化无穷。对立的相互作用就是变化运动的根源。对立面合成统一体,叫做“参”。

张载还着重说明了“两”和“一”的关系即对立面与统一体的关系。他指出,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如果对立的两面不在统一体中,则对立的两方面也就不会相互作用了。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这是说,无形的虚与有形的实,运动与静止,聚结与分散,太虚的清与万物的浊,都是对立的两方面,归根结底都是统一的。张载所谓“一”指统一体而言。在他看来,一个东西总有对立的两方面,或矛盾的两方面,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他所说的“一”,有时还有另一层意思,是指对立面尚未分化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他把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又称为“太和”。这种观点,便非常错误了,又使他滑入了形而上学的泥坑。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