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让孩子心悦诚服

第44章 分数不重要吗

  • 作者:杨杰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3 19:47:20
  • 章节字数:7692字

做咨询的时候,有位家长提到:“对了,孩子昨天语文考了99分,是第一名呢!我跟他说,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打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没关系,妈妈都高兴。他说,‘但是我得了第一名啊’,有点小小的得意。”

针对这个细节,我和这位家长展开了一段对话。

我:“‘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打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没关系,妈妈都高兴’——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家长:“其实我是想灌输一种观念,分数不是最重要的。”

我:“分数不是最重要的,那什么重要呢?”

家长:“掌握好知识。”

我:“掌握好知识,却考了很低的分数,这种情况多见吗?分数真的不重要吗?”

家长:“当然还是重要的,这样对他说有点违心。”

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情,她不想让孩子有分数方面的压力。不过话又说回来,行动是最好的语言,如果妈妈对分数很淡定,何必灌输?如果妈妈心里很在意,灌输又有何用?

“分数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常常是教育孩子的开场白,紧接着便抛出限制性条件——但是,你得把知识都掌握了!高水平考出低分数的情况并不多见。只要是正常发挥,分数和知识掌握情况是基本吻合的。一边说分数不重要,一边还要求学会学好,这本身就是矛盾的,会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混乱。说到底,分数还是重要的嘛!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如此虚伪呢?

关于分数,我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度重视,一种是表面不重视,内心过度重视。

通常,考试分为两种——检验性的和选拔性的。平常的测验,乃至期末考试,都是在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只有中考、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才能决定孩子的命运走向。这样至关重要的考试,一辈子也没几次。

所以,对于检验性的考试,高几分低几分,没必要过度纠结,分数是知识掌握的晴雨表,如果分数低了,只能说明这一段的学习还需要巩固。至于选拔性的考试,钉是钉铆是铆,少一分也不能录取,由不得我们不重视。

因此,我们要给分数一个恰当的位置。分数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如大大方方承认:分数是重要的!关键是我们重视的到底是具体的数字,还是重视分数背后隐藏的信息?

我们不妨问自己:得知孩子考了一个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分数,心中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如果这个分数给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让你很快进入兴奋或恼怒的情绪中,我大致可以判断出,你重视的是具体的数字。如果看到分数马上去分析:这次孩子的分数为什么会这样高,或者为什么会这样低?这背后的原因大致有哪些?最近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孩子?孩子的体验是怎样的?他现在最需要做什么……这个思考路径比较长,而且是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情绪为中心。那么我可以确信,你更重视分数背后隐藏的信息。

分数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信息呢?在我看来,至少包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应试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当然,对分数的解读,需要建立在对孩子连续观察的基础上。

平日里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和观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比较关心结果,如作业是否写完?知识是否学会?如果都做到了,父母便收回关注的目光,也不再与孩子交流。有的孩子向父母抗议:“你眼里只有作业,没有我!”事实上,许多家庭的亲子沟通只有作业这一条通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说的没错。另外一种倾向则比较关注过程,虽然父母不说什么,但一直在默默关注孩子的状态:心情是否愉悦?写作业速度如何?哪个地方花的时间比较多,是因为累了,还是没弄懂?做完作业,孩子是否有成就感?对于新知识,孩子是期待还是排斥……

如果我们把父母关注的目光比作雷达,那么,关注结果的父母,雷达是定点追踪;关注过程的父母,雷达是全面扫描。

如果只关注结果,我们在解读孩子分数的时候就会遇到困难。我们没有关注结果之外的东西,自然不知道孩子高分或者低分的原因,也不知道这个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收获,或者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如果我们更关注过程,对孩子有很多细微的观察,就会有足够的线索支持我们深度解读分数所传达的信息。

有的家长看上去很少教育孩子,孩子各方面却都很优秀。其实,与这种默默关注有很大的关系。我发现,如果我们总是默默地关注孩子,孩子很快便会觉察到,并且,父母与孩子彼此之间会有一种无言的默契。任何人都希望得到正面关注,孩子也不例外。那种包容、关切的目光,是对孩子最好的心灵按摩。许多家长都很关心怎样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其实不难,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关注,就是最好的支持。当然,还要少说为佳,如果边观察边唠叨,观察就变成了挑剔。

怎样解读试卷中所隐含的信息?怎样让孩子重视这些信息?其实非常简单——越过分数,关注具体的问题并进行全面的总结。比如,看到一张分数很低的考卷,我们不必盯着分数不放,情绪激烈地批评孩子,而要带着平静的心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哪里错了?这个错误告诉我们什么?是完全不会、掌握不牢固、解题思路不对、运算错误、心里紧张,还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原因分析出来,对策也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便知道下次应该注意什么。如果分数高,就一起来总结成功经验。

其实,我们不必大包大揽地帮孩子分析,孩子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试卷,如果孩子不会分析,我们只需点拨一二,为孩子提供一个参考思路就可以了。慢慢地孩子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并且会在下一次考试中有所改进,我们根本不用再参与。至于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挖掘分数背后隐藏的信息,分析试卷,绝对是一种能力。我发现,学习高手都极端重视并且善于进行试卷分析,就算考了很高的分数,也不会盯着分数自我陶醉。他们非常重视试卷本身,关注错误,也乐于总结自己学得好的地方。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根据上次的考试情况,按梯度分配自己的精力,不会投入太多时间在已经掌握牢固的知识上,而是重点巩固犯错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珍视自己的错误,善于挖掘分数所隐藏的信息,考试就会像个筛子一样,筛选出孩子不会的知识点。每个分数都是来帮我们的,会成为孩子进步的阶梯。我坚信,如果方法得当,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高效的过程。

也许你会问,怎样引导孩子关注过程呢?其实,孩子亲历了整个学习过程,他本来就是最关注过程的人。过度关注结果,主要是大人“引导”的结果。如果家长重视分数,忽略学习过程,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分数上面。分数高了,家长夸奖几句,孩子便把试卷丢到一边,觉得万事大吉;分数低了,则想着回家怎样交代。有的孩子甚至通过改分数、藏试卷来逃避责罚。有的孩子考试的时候会一边做题一边担心,导致孩子心中“内在的父母”跑到课堂上去给孩子“精神监考”。我们过度重视结果,反倒干扰了孩子的学习,给孩子增加了无谓的压力。这样一来,分数便失去了它本来的功能。

在分数上似乎有一个悖论:越是盯着分数,越不容易得到理想的结果;如果一直关注过程,好的结果自然就来了。过度关注结果非但不容易使孩子得到高分,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那便是孩子只以难易程度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一件事情,无论多重要、多有意义,孩子会首先看难度,如果觉得难,会立刻想着绕道走,这样的孩子畏难情绪重,容易厌学。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对过程的忽视和否定。

学习往往是一个苦乐参半的过程,需要孩子付出时间、付出主观努力,还会时常遇到困难,会劳累,会疲惫。但爱学习的孩子,也会从学习过程中获得很多细微的乐趣。学会了一个字,新听了一个故事,弄懂了一道题目,甚至工整地写满一页字,都会让他们满心欢喜。如果关注学习的体验和收获,每一个小乐趣都是对孩子的“奖赏”,学习本身的乐趣会激励着孩子去学更多的东西。

如果我们只看重结果,学习的过程和体验就会被全部抹杀,学习就丧失了本身的意义,孩子会沦为考试的奴隶。考得不好就要承受责备、惩罚,考得好,结果也仅仅是避开了批评。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单纯的压力事件,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因此也没有吸引力。经常听家长给孩子描绘美好蓝图: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了可以……事实上,就算这些愿望真的能实现,往往也是15年之后的事情,这个回报过程实在太漫长,就算成年人做投资,也未必有这样的耐心,所以这样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对于学习,如果孩子看到的只有障碍和阻力,视学习为还债,这样的学习,只是“机械学习”。

相反,重视过程的人,善于在做事的过程中收获细微的“奖赏”,因此会以价值为导向,选择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选择虽然有难度,但得到的“奖赏”也最多。乐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善于捕捉乐趣和奖赏,才能自动自发地往前走。这样的孩子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注学习本身,重视当下的体验和感受,这是“有意义的学习”。

这两种导向的人,人生走向亦各不相同。以困难为导向的人,总是避开困难的事情,去选择容易的事情。同时也避开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到头来会发现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这样的人生状态,往往是忙碌而平庸的。

以价值为导向的人,看重一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志存高远,敢于停留在困难界面,且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这样的选择需要直面困难,但也更容易走向成功。一个人,如果始终坚持价值导向,他也就选择了一种成功的模式,如此说来,成功的确是一种习惯。

我们对待分数时,最应该重视与挖掘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学习”这件事本身的乐趣,以及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对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的热情与信心。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