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小王子

第2章 导 读2

  •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著,李继宏译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4 14:17:36
  • 章节字数:6628字

尽管在事业上,拥有诗人、作家、飞行员三重身份的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已经踏上通往巴黎先贤祠的康庄大道,但他的私人生活并不美满。首先是他和康苏艾萝的关系在婚后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安托万经常外出执行任务,在家的时间很少,又喜欢四处留情;而康苏艾萝显然也不是省油的灯,同样有许多风流韵事,两个人经常争吵不休。但更严重的是,自幼锦衣玉食的安托万在成名之后更是挥金如土,伽利玛出版社支付的版税收入远远不够他的花销。他租住豪宅,购买私人飞机,甚至还拥有布加迪跑车,光是所抽的黑猫牌(CravenA)香烟,每个月就要耗费几千法郎。这种不知节制的生活让安托万很快陷入债台高筑的窘境,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他想尽办法,包括申请了十五项航空领域的专利,但都没能摆脱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于是在1935年12月,为了赢取高达十五万法郎的奖金,他和机械师安德烈·普雷沃(AndréPrévot)驾驶飞机参加了巴黎-西贡航线的竞赛,试图创造新的飞行速度纪录。经过将近二十个小时的飞行之后,他们的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坠毁。安托万此前已经遭遇过几次飞机失事,但这次离死亡是最近的。他们虽然近乎奇迹般毫发无损地降落在沙漠里,身边却没有足够的饮用水和食物。到第四天,就在两人因为脱水而即将死亡的时候,有个贝都因族的阿拉伯人骑着骆驼路过,并用当地故老相传的医术救活了他们。这段死里逃生的传奇经历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安托万因之声名大噪,几乎被视为国民英雄。

这次失败的尝试没能让安托万赚到那十五万法郎的赏金,但濒死的经验却让他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最终促成了他的第三部作品,也就是《人的大地》(Terredeshommes)。安托万在书中回顾了他整个飞行员生涯,从1926年执飞图卢兹-达喀尔航线,到驻扎犹比角,再到奉命开拓南美航线,最后是1935年年底在撒哈拉沙漠的坠机事件。他情真意切地讲述了他和梅尔莫兹、吉约梅等人的同志之谊,用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从空中看到的景象,同时也穿插着许多反思人类社会的哲学思考。这部杰作的出版让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在大西洋两岸都成为炙手可热的名人:1939年,原著拿到了法国历史最悠久、声誉最崇高的法兰西学院文学奖,英译本《风沙星辰》(Wind,SandandStars)则在美国摘下了国家图书奖。

《人的大地》的销量很好,是20世纪法国顶级畅销的图书,它本来可以缓解安托万在经济上的困窘,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一年爆发了。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作为波兰的盟友,英国和法国被迫向德国宣战。但骁勇善战的纳粹军队只用了几个月就以风卷残云之势击溃法国,并成立了傀儡政权,也就是维希政府。在维希政府与纳粹德国签署停战协定之后,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搭乘远洋轮船前往美国,于1940年12月31日抵达纽约。在美国停留期间,他尽力呼吁美国政府尽早参战,可是没有起到多大作用。

从1941年起,去国离家的安托万流离失所地浪迹美国和加拿大,直到1943年4月才离开。在这27个月里,安托万依然笔耕不辍,写出了生前最后三部作品,分别是《战争飞行员》(Pilotedeguerre)、《小王子》(LePetitPrince)和《致人质的信》(Lettreàunotage)。但热爱法兰西和飞行的他并不甘心在太平的美国当个作家,而是渴望重返欧洲抗击纳粹。

1941年12月7日,自取灭亡的日本军队突袭珍珠港,导致几乎损失了整支太平洋舰队的美国终于不再袖手旁观,在次日宣布加入同盟国阵营。安托万由此开始积极地谋求加入同盟国的空军,但他年纪太大,身体状况也很差(因为出过几次严重的飞行事故),美方一直拒绝他的请求。等到1943年,在盟军欧洲最高指挥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特批下,安托万离开美国,前往北非战场,重返他心爱的蓝天。然而不幸的是,在1944年7月31日,他驾驶飞机从科西嘉岛起飞,执行他的第九次勘察任务,但随后离奇失踪,再也没有回到人间,就此结束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

对自己的文字有着很高要求的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并不是高产的作家,他生前只出版过七部作品,篇幅最长的《战斗飞行员》才248页,最短的《致人质的信》更是只有56页。但这些作品都很受欢迎,尤其是1943年出版的《小王子》。这本薄薄的小说曾被法国读者票选为20世纪最佳图书,虽然出版到现在已将近七十年,但每年在世界各地仍有上百万册的销量,总销量更是高达两亿册以上,仅次于钦定版英文《圣经》,和狄更斯的《双城记》并列为史上第二畅销图书。《小王子》也是拥有最多译本的小说,迄今已被翻译成两百五十多种语言和方言,其中光是日语就有超过十六种译本。就中国的情况而言,我了解到的有五十多种不同译者的汉译本。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一百多个版本的《小王子》,其中只有三个版本是在2000年以前出版的;也就是说,在进入21世纪的这十二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上百个版本的《小王子》。

和《小王子》在文化上巨大的重要性和在市场上惊人的成功不相匹配的,是国内评论界和普通读者对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这部代表作的认识。根据检索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总库得到的结果,以《小王子》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只有十三篇,但以《追风筝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反倒有五十几篇。大多数普通读者,甚至包括部分《小王子》的译者,则往往认为它无非是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书,只不过比其他童话书畅销。但《小王子》显然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畅销童话书而已,否则我们很难理解它的受欢迎程度何以会如此广泛和持久。实际上,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这部作品在叙事艺术、哲学理念和语言技巧等方面均取得极高的成就。由于小说的篇幅很短,只要花几十分钟即可翻阅完毕,所以这里就不再概述主要的情节,而是直接对文本进行分析。

从篇幅上来讲,翻译过来只有两万五千个汉字的《小王子》绝对是短篇小说,但其叙事结构之完整,却足以媲美出色的古典戏剧或长篇小说。德国的文学理论家古斯塔夫·弗雷塔格(GustavFreytag)在其1863年出版的《戏剧的技巧》(DieTechnikdesDramas)中指出,古典戏剧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铺垫、发展、、回落和灾难。如果以这个理论为参照系,《小王子》的叙事结构显得特别明显:第一章是叙事者(即飞行员)的自述,是铺垫部分;第二章到第九章讲述飞行员和小王子的相遇和互动,是发展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五章讲述小王子走访六颗小行星的经过,是部分;第十六章到第二十三章讲述小王子在地球上的遭遇,是回落部分;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七章又继续讲述飞行员和小王子的相处,并以小王子的消失告终,是灾难部分。以如此短小的篇幅包含如此完整的结构,并且丝毫不显得局促,这当然需要极为高明的写作技巧才能办得到。

《小王子》的古典美还体现在其叙事视角的变化上。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是随着叙事结构而变化的,从开头到结尾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并存,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并存,第一人称。熟悉古典音乐的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和尾声;这种环环相扣的人称转换使得整部小说就像古典风格的奏鸣曲般流畅而华美。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甚至还在呈示部中加入了变奏曲:小说的第六章突然短暂地转变为第二人称叙事。这也是他喜欢用的写作技巧,在《人的大地》第二章的第二部分,在写到吉约梅时,他也突然采用了第二人称叙事。

几乎所有看过《小王子》的读者都会久久难以忘记叙事者第一幅画给他们带来的震撼:那幅画看上去像帽子,但实际上是蟒蛇吞大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王子》本身很像那幅画,这个貌似简单的故事隐藏着无数和作者的生平及其先前作品相关的信息,书中几乎每个角色、每个场景都有强烈的暗示作用。

其中有些很明显,只要对安托万·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稍微有点了解就能看出来,比如叙事者的飞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失事,这指向了作者本人1935年年底那次事故。又如小王子居住的B612号小行星上有三座火山,这暗示着他的妻子康苏艾萝的家乡——被称为“火山之国”的中美洲小国萨尔瓦多。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