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晨曦帝国-新明的曙光

第2章 江南神童

  • 作者:神圣智狼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7-04 14:46:42
  • 章节字数:14154字

第二章 江南神童

杨宵栋,字湖升,号“东钱居士”。隆庆三年七月十九日生人,浙江宁波府人氏。宵栋乃宋时名将杨业之后,其高祖父维尝为成祖部将,因“靖难”之功,成祖封维“靖难宁安伯”,钦赐良田三百顷以为永业。维二传至止厄,止厄因武举不顺,转而营商。止厄传誉,誉自幼聪明过人,又多巧思,仅十年经营,已为江南巨贾,家资具亿,店铺数百。

宵栋自幼有大智慧,远超其父甚多,过目不忘,举一反三,六岁能作诗,七岁能文章。誉与塾师俱以为奇,荐其举乡试。宵栋其时年仅九岁,即一试而中,浙江学政惊呼“神童”。翌年,宵栋作《驳商贾无益论》,震动士民……

————摘自《新明书·杨宵栋传》

就在朱翼和易烽不打不相识的同时,一个与他们同年的少年早已名满江南。他叫杨宵栋,字湖升,浙江宁波府人。杨家家境不错,祖上杨维在“靖难之变”时立有军功,被大明成祖皇帝封为宁安伯,又赏赐其祖上的几百顷田地。在他祖父杨止厄的时候,又做起生意,到了他父亲杨誉接手家业时,已成为浙江颇有名气的富户。杨家本是宋时名将杨业之支派后裔,历代入仕的多是以武职为主,但是由于大明到嘉靖年间,社会风气逐渐转为重文轻武。杨誉以商人精明的眼光发现文官越来越吃香是大势所倾,就想让儿子弃武从文。于是给儿子杨宵栋请来浙江最有名的饱学鸿儒当家教,这杨宵栋倒也争气,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举一反三的反应让教他的老师都赞叹不已。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在老师的推荐下,万历5年(公元1578年),9岁的杨宵栋就参加乡试,一考而中。令浙江学界大为吃惊,翌年,因为有几位学子攻击浙江重商的社会风气,小小年纪的杨宵栋愤而反击,写出万言书《驳商贾无益论》,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夫利者,力也,命脉也。国无则国亡,家无则家败。一国之起居衣食,日费巨亿。世间百业中,速生厚利者唯商也。汝等观我浙江岁入,商贾十占其六,何谓无益?更有转运四方之物资,互通南北之有无,商贾之功可谓上达朝廷,下至黎民也”。这篇《驳商贾无益论》不但把那几个不识像的家伙驳得无言以对,更使商人在浙江的地位大位提高。当时的浙江巡抚应敬天看到此文后,得知作者只有10岁,不禁惊呼“神童”。

“神童”杨宵栋的名字和那篇《驳商贾无益论》开始迅速在江南学子、商人中传诵。作为父亲的杨誉自然风光无比,靠着儿子的名气,生意当然是越来越好。杨誉非常会利用名人效益,他把杨宵栋小时侯练的书法、写作业的草稿和一些平时写的文章都拿出来“赠送”给他的商人朋友,当然,这个“赠送”只是名义上,因为大伙都把杨“神童”当宝,他的东西自然不好白要。后来杨宵栋当上帝国丞相后,商人们更是视他为保护神,要是家里有一副杨“神童”的墨宝,那简直是一件非常值得眩耀的事,商人们想尽办法的搞,尤其是那些巨商之间,如果家里没有的话,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但是杨宵栋当上帝国丞相后,亲自动笔的机会很少,于是他的墨宝身价日益看涨,尤其那篇《驳商贾无益论》原稿,就这样被炒到了70万贯的天价,让杨誉感到后悔不已。

话说回来,后来杨誉为了让他的宝贝儿子有更大的成就,到处找名师。但是江南学子们心里有数,这样的家伙谁教得下来,自己这点斤两还不够看呢,别去被人教就不错了。这差使倒成了老虎拉犁——没人敢接,杨誉没办法,只好到派出大批人到外地去碰运气,反正杨家有钱,也不在乎多花几个子。

当时,正在杭州打理生意的杨誉无意中在一家酒楼遇到一位老先生,杨誉看他虽然衣着平常,但是眉宇间有一股禀然的气质。以杨誉的精明,认为这位老先生绝对不是常人,当下就起了接交之心。一交谈之下,杨誉发现这位老先生的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在一些问题上的观点非常独特。杨誉就说起给儿子请老师没人敢教的事情,老先生大为惊讶,杨誉见他不信,立刻拿出那篇《驳商贾无益论》(这是杨誉的虚荣心,他把这篇文章让人抄录后,放在身边,方便随时向人眩耀。),老头一看,吃惊的把酒杯都打翻了,连连说“不信此子仅十龄”。杨誉一看有戏,马上提出请他当老师,老头露出为难的神色,杨誉马上说愿意以一年百两黄金为束修。老头正要说话,突然,一群官员进了酒楼,一起对着老先生行起大礼,为首的正是浙江巡抚应敬天,应敬天说:“张相微服远来,下官等方才知会,迎迓来迟,望张相赎罪……”

杨誉见状大惊,老头起身对他说:“3日后,带令郎至巡抚衙门会我”说完在官员们的拥簇下扬长而去。杨誉感到象做梦一样,不过他也是见过世面的,很快反应过来,悄悄拉住相熟的杭州知府询问,杭州知府咬着耳朵对他说:“此公乃当朝首辅,建极阁大学士张居正大人!”

3日后,诚惶诚恐的杨誉带着杨宵栋到巡抚衙门拜访。张居正一见杨宵栋就非常喜欢,相谈之下,更是大为惊讶,两人越谈越投机,竟把杨誉晾在一边不管。一直谈到傍晚,张居正又留杨家父子共进晚餐,在席间,张居正说:“令郎天资过人,才气横溢,为老夫生平所仅见。我欲带此子回京,收作关门弟子,不知杨当家可愿割爱?”

杨誉忙起身拜谢:“犬子能得张相青眼,乃我家门之大幸!但请张相安排,在下一切听从。”

“哈哈哈哈……,不想老夫晚年竟遇此殊才,此生无憾也!”张居正高兴的扶起杨誉。

就这样,10岁的杨宵栋就告别家人,跟着老师张居正来到北京。在张居正的息心教导下,杨宵栋的学业更是突飞猛进。由于张居正对军事很重视,和他来往的军队将领也非常多,其中最出色的是戚继光、俞大猷,他们也对杨宵栋非常喜欢。在与这些将领的接触中,杨宵栋身上的军事遗传基因被激活了。在一次聚会中,他对戚继光提出了《纪效新书》中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使张居正和戚继光感到震惊。3年后,张居正对他说:“湖升啊,为师生平所学,都已倾囊相受。放眼天下,以无可为你师表者,你今后当以天下为师。”

1583年(万历10年),杨宵栋参加了科举考试,随着在科场连连告捷,又加上师出名门,父亲又为子求名,派人到处广告,大把的银子洒下去当然有效果,不久他的名气已经传到皇帝耳朵里。到了殿试前一天,万历皇帝看完了礼部送上来的前20名举子的试卷,对坐在身边的张居正说:“张相,朕看此次科举诸举子,当以令高足为最佳,朕想此次的状元就点给他,张相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不可,此次科举状元不能点予杨宵栋。”张居正正色说。

“噢,为何?难道卿家怕世人误会为弟子谋私?自古内举不避亲,况令高足之才名自幼已传天下,卿家此是多虑也。”万历皇帝有些奇怪的问。

张居正起身说:“正因小徒自幼薄有才名,臣为朝廷与小徒计,方劝陛下不点他为状元。”

“此话怎讲?”

“非臣自夸,小徒天资实属不世出之才,因其从幼自今,未尝有波折,而玉不琢,不成器。行事过于顺利,则有损无益也。如陛下此次点其为状元,恐其年少气盛,而生骄傲懈怠之心,有负陛下厚望。若略加琢折,使其知天下之人不可轻,则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由此方能成国之大器也,亦是臣之私心。”

“张相可谓用心良苦,此言有理,朕准!”

于是,在张居正的安排下,杨宵栋并没有象人们预想的那样连中三元,最后殿试成绩出来了。三甲分别是:状元是广西北海的李雪隆,字笑彤,22岁(靠,年轻!哦,这个是天才嘛);榜眼是南直隶(江苏)无锡的高攀龙,字存之,又字云从,20岁(5555,更年轻!他是奇才啊);探花是浙江宁波的杨宵栋,字湖升,只有……只有14岁!(吗吗的,这个……这个可能不是人类!)

“天啊!这一届的三甲年纪都年轻的不象话,简直是大明开国以来没有过的事,三个人的年龄加一起都没60岁!”全国学界都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于是,有些“聪明”人开始上表,猛拍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马屁,说什么“天子宏福,放能有此青年俊才”、“明君贤相在位,自有异才辅佐”等等之类的屁话,靠!又不是皇帝和丞相考试,关他们鸟事,扯蛋。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万历10年的三甲的确成为了以后大明帝国的重臣。

但是杨宵栋探花很没有象别人想的那样郁闷,他是个快乐得像狗的家伙,他认为终于“烤”(注:此非笔误)完了,可以发大假,好好的玩了。“一定要把以前10年份的都补回来!”杨宵栋参加完簪花宴后,就拉着新科状元、榜眼和一帮平时要好的学子跑到香山玩去了,张居正以为他要去散心,还红着老脸安慰了几句。要是他知道现在杨宵栋的真实想法,不吐血才怪。

杨誉在开皇榜前几天,就带着大把的金银和江南特产到北京分号等候消息,皇榜一开,老爷子的金银就流水价使出去,儿子的老师肯定是大大的一笔(折银约5万两),儿子的座师肯定也少不了,北京的名流、大官、同科的进士都一个不少的送上厚礼,除了张居正那里,其它地方都是以杨宵栋的名义送的。不能不说杨老爷子的手段的确高明,后来,大家都说新科进士中杨探花的年纪最小,却是最够朋友的,这为他以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杨宵栋等一干新科进士们坐着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开到香山。这笔钱都是杨老爷子出,他知道儿子要带人去游玩,马上命令北京分号的大掌柜亲自去安排。事关少老板仕途人情,大掌柜可不敢怠慢,一路上,三里一奉茶,十里一奉酒,比伺候自己爸爸还殷勤周到,简直把一干新秀喜翻了心,尤其那些出身贫寒的进士那见过这种场面,更是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

到了香山,山上风景最好的几座凉亭早已准备好,新科进士们在此高谈阔论,极尽惬意。正吹得天花乱坠的时候,突然有个家伙喊了声“诸位且看,有佳人至。”一大票人呼啦啦的就围了上来,他们看到上山的路上,一位衣着华丽的美丽少女在一帮丫环、仆人的拥簇下娉娉婷婷而来。要知道,当时的学子们为了科举而十年寒窗,根本没什么机会接触女性,很多又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现在顺利考中,已经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男人的本性不露出来才怪。

这不,新科进士们除了杨探花的年纪实在太小,还不大懂这档事,其他的一大票人开始在美女面前搜肠刮肚的卖弄才华,大声的朗颂着各种赞扬美女的文章,象什么:“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等等等等,直把杨探花和侍侯的大掌柜等人看的目瞪口呆。如果是现在,大伙肯定是吹口哨,不过那时的人是没这么开放的,尤其是这帮斯文人,所以只是呤呤诗而已。

小杨看到这些年兄们象**的公猪一样,叹了口气,摇着头回到座位去,开始认真对付自己目前的烤肉、水果。几名进士拉过发呆的大掌柜问这个美女是谁家的,大掌柜说这是当朝右都御使程国方的二小姐。我们的李雪隆状元在大伙怂恿下,硬着头皮上去搭讪,李状元长这么大这还是第一次主动和女孩子搭话。要他和大伙一起在一边起起哄,那当然没问题,但要让他自己主动出击,就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在身后众人的压力下,李“鸭子”只好红着脸上去,一句“小生有礼……”就说不下去了,只把后面的家伙气的不行,搞的上前刚刚介绍完当今状元的大掌柜恨不得踢他两脚。倒是程二小姐不愧为大家闺秀,展颜笑问“状元有何贵干?”李鸭子被这冰河解冻般的笑容迷的神魂颠倒,浑不知人间何世。直到被实在看不下去的杨探花一块肉骨头打中**,这才清醒过来,不过李雪隆的状元也不是白混的,看看实在躲不过,心一横开始呤颂:“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澜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说完后,李状元和程二小姐象王八看绿豆一样对上了眼,二个人就定定的站在那里傻看着对方,忘了说一句,李状元的外表条件还是可以的。这时,凉亭里传出一阵暴笑声很不识相的打破了亲密的气氛,李状元回头一看,一堆人早在后面笑的肠子打结,杨探花和几个家伙更是夸张,已经笑瘫在椅子上了。李状元那本就红如晚霞的脸上,已经隐约有了一层紫气,程二小姐红着脸带着从人狼狈离去。这件事后来成为了帝国高官的笑柄,直到李状元当了财部尚书都不能摆脱这个命运,真是可悲啊,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选择朋友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小杨虽然是起哄的最厉害的,但是也很够朋友,回到北京以后,就请张居正出面为李雪隆提亲。张居正也正想拉拢李雪隆,乐得做个人情,立即答应下来。有当朝首辅做大媒,对象又是新科状元,老程那还有不满意的,这件事也算是有了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后来,李雪隆、高攀龙、杨宵栋都被万历皇帝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作为万历时代的修撰是个很清闲的职务,修撰和编修的主要职责是帮皇帝起草召书、或者作为皇帝的幕僚。大家都知道万历皇帝是个非常懒的家伙,可以说在全世界的君主中也找不出几个比他更懒的了。所以,翰林院的官员们根本没什么事好做,象这帮年轻人当然更是不能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开始几个月大伙还觉得新鲜,几个月之后简直是如坐针毡。在其他学士的默认下,三个家伙每天去报个名就开始摸鱼,到其他地方去游荡。

其他的官府当然不好去,于是北京城的书店、茶楼、寺庙等地方就经常看到三个穿着六品官服的家伙到处乱逛。正因为如此,后世的一些史学家提出,当时神武大帝手下的所谓“翰林三贤”是笔误,有很大可能是春秋笔法搞出来的,实际上应该是“翰林三闲”才对。只不过这几个家伙都是帝国重臣,在“为尊者讳”的传统下,当时的史官不可能把这种不太光彩但又不重要的事情如实记载。当然,另一些史学家对此也提出反驳,一直到现在也没争出个结果。

一次,他们发现北京一座白色的新修西洋建筑,好奇之下进去参观。一名中年洋人迎上来用流利的汉语招呼他们:“欢迎三位大人光临,愿主与你们同在!”这使三人非常吃惊,忙问起洋人的名字,洋人自我介绍说:“我的名字叫做利玛窦,来自意大利王国,是天主的传教士,特地到遥远的中国来传播基督的福音。这里叫南堂,是贵国皇帝陛下赏赐给我传教的地方,愿主保佑贵国皇帝陛下。”这个南堂可是利玛窦花了大本钱才搞来的,耶稣会远东巡阅使范礼安为他筹办了一批贡品,让他向万历皇帝进贡。贡品有天主图像、天主经、镶珍珠十字架以及金制报时鸣钟、万国图志、《山海舆地图》、地球仪、金日晷等洋玩意,万历皇帝高兴之下不但准许他自由传教,还让工部给他修了这个南堂。首辅张居正虽然对天主教没兴趣,但是他献上的《山海舆地图》、《交友论》等几本书让张居正觉得他是个人才,而且对他提出的协助明朝修正历法很有兴趣,当然也很支持。

正说话间,一名身穿七品服色的官员也走了进来,四名中国人都各自一愣,那人反应过来后上前行礼:“原来是当今三甲,下官工部营缮所所正徐光启有礼!”李雪隆三人连忙回礼,高攀龙问徐光启为什么来,徐回答说这个教堂是他负责修建的,今天来和利玛窦商量怎么进行内部装修。徐光启同时对利玛窦的学问和人品大加称赞,李雪隆三人本来就是好学之人,一听之下大感兴趣,马上要求和利玛窦交流一下。利玛窦也想借此和中国的官员搞好关系,当然也求之不得,当下把四人迎进客厅。

利玛窦让他们先等一下,自己转身进了里间,不一会,利玛窦端出5杯热气腾腾的、黑呼呼的饮料,请他们喝。李雪隆三人虽然觉得这东西黑呼呼的比较奇怪,但是看到徐光启喝得津津有味,同时跑了半天也有些口渴,拿起来就喝了一大口。“哇~~~~~”小杨惨叫一声,“好苦!!”李雪隆和高攀龙虽然没喊出来,但是脸色也是红一阵青一阵的。徐光启和利玛窦哈哈大笑,徐光启笑着解释:这东西名叫“咖啡”,原产于大食,味道虽苦,却有提神醒脑之奇效,入夜时喝上一杯,通宵不眠也不会感到疲倦,并说自己第一次喝的时候也觉得难受。虽然徐光启把这东西说得这么好,但是李雪隆三人说什么也不肯喝了。

在后来与利玛窦交谈中,李雪隆三人了解到这个传教士的确是名不虚传,徐光启也是个非常有学问的家伙,而利玛窦和徐光启也为这几个年轻人的好学而折服。这次会面是双方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在以后的几年里,南堂成了这几个经常去讨论东西方历史、文化、典故、科技的地方。小杨在1587年(万历14年)9月,发表了一本《西学观止》,引起时人对西方的关注。

1588年(万历15年)6月7日,这对杨宵栋而言是个生命中的转折点,这一天,他最尊敬的老师、当朝首辅——张居正死了!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人说他,他一死一些家伙就开始墙倒众人推,就连他曾经为其女儿当过大媒的右都御使程国方也不落人后的参了一本,万历皇帝本来也对张居正经常限制他的贪欲感到不满,这下当然借机报复。张居正的所有封号被夺、家产被抄、家人被流放,连大儿子也被逼死。杨宵栋作为张居正的得意门生当然也在劫难逃,好在有老爸以前为他铺好的人脉。所以,朝中的那些傻逼言官们也只是说他“因年纪幼小,未参于谋逆之事”,建议万历皇帝“革其官职,永不复用,逐回原籍。”直到神武大帝掌权后,先为张居正平反,又把还没死的那帮诬告者抓起来,命令他们去为张居正守10年墓。

杨宵栋回到家后,先是大病了一场,把杨誉急得不行,花了大力气请来名医李时珍,在李时珍的精心医治下杨宵栋总算捡回一条小命。但是,这经过这件事之后,杨宵栋的性格开始变得沉着,以前的快乐少年杨探花可以说是已经“死了”,但是以后的大明帝国“铁血宰相”杨宵栋从此诞生了!中华大地的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出现错误!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