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悬疑推理 > 失踪的上清寺

第47章 山洞秘史 1

  • 作者:罗渝
  • 类型:悬疑推理
  • 更新时间:2021-07-05 00:56:16
  • 章节字数:9600字

也许是周末,沙坪坝今天不堵车,到山洞的一路都很顺畅。潘天棒和小敏在车上兴奋地讲那三个歹徒被抓获的经历,一路欢声笑语。

车到新桥,走上盘山公路。围着山转了两圈,经过一座桥,老曾讲:”这座桥叫跨线桥,是以前老成渝公路的要道。重庆快解放时,国民党大部队从这里撤退到成都,为了阻挡解放军的追击,整个成渝路上四川段的六座大桥都被炸毁,偏偏这座桥没有炸得掉,飞机轰炸时,炸弹都丢在了不远的山坡上。”

探出头看车外,跨线桥高高地悬在两山之间,禁不住问:”这座桥修建的难度高得很啊,是什么时候修的?”

“这个问题很专业,还好我昨天查过资料。这座桥是1930年修好的,设计叫李仪祉,是留学德国回来的,奇怪的是,他只是一位水利专家,辛亥革命后回国,一直致力于黄河治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成了这桥的主设计师,这桥修好八年后他就去世了。”

潘天棒掌着方向盘问道:”那以前没有这座桥的时候,成渝之间没有办法通车哦?”

“是啊,这座跨线桥也是当年四川第一座,而且由于此桥难得,周围风景好,被列为‘陪都八景’之的,称为‘老鹰跨线’。有了这座桥才真正打通了成渝公路进入重庆的要道。以前这段路叫渝简马路。1933年,刘湘打败刘文辉统一全川,把其他几个没有完工的路段修好,连通了渝简马路和成简马路,才正式改名为成渝公路。”

经过挂线桥,傍老鹰岩上行一公里,就穿过山洞的隧道,老曾说:”这个隧道是前四川省第一座公路隧道,挂线桥修好后,才打通。也是成渝公路的咽喉要道。”

“国民党撤退时,这里也挨过炸吧?”我问。

“是啊,当时国民党军心焕散,炸洞时慌里慌张的,还有军队没有撤完,洞里还有部队在撤,炸弹就引爆了,炸死了好多人。但是这个洞子实在太坚固,炸弹根本没有把洞炸塌。”

穿过山洞的隧道,到了山洞街上,这里已经更名为歌乐山镇。在浮华路口,左转是去过去的白市驿机场,右转则是平正农场,老曾让潘天棒向右开去。

老曾说:”陪都时期,山洞地区相当于一个镇,称为‘堡’,地方官就是堡长。由于平正农场这一带的居民个个财雄势大,一般人没有办法做好这个堡长,而且当官的子弟经常打架惹祸,堡长不敢过问。最后是请当时任国民党副主席的冯玉祥将军来兼任了堡长,这里就变得风平浪静了,谁也不敢得罪。”

这条小支路上没有几个行人,两侧别墅林立,风格各异。西式楼房、中式四合院还有中西结合建筑。”天哪!这里完全是一个民居建筑博物馆!”我感叹道。

“当然啊,这里的建筑都是陪都时期修的,住这里的人,至少是军级以上,请的都是知名设计师来设计。”

路上两侧靠马路的别墅,有的贴上磁砖,有的改成了门面。左面还有一个平正村街道老年活动室。

不过,路上两侧靠马路的别墅,有的贴上了磁砖,有的改成了门面,左面还有一个平正村街道老年活动室,中间夹杂着一些部队营房,整个的别墅区感觉很杂乱。

车开了不到一公里,右边是一个派出所,旁边有一个几十庙的大池塘,老曾说:”这个池塘不要小看,名字叫连家堰塘。台湾的连战就是这家的后人!”

“不记得国民党高官里有姓连的人啊,怎么会在这里占这么大一块地?”我觉得诧异。

“连战家里祖父辈有几位是洋务运动中产生的知识分子,化学家。其中一位叫连从云的经商很成功,平正农场就是他的财产,所以连宅的门牌号是平正农场一号。陪都时期,许多高官觉得这里不错,靠近成渝要道,而且适合躲避轰炸,就找平正家场和附近的农户要地修房。不知道怎么搞的,一下成了风,所有高官都来了。连家还在湖心中修过一个‘云龙大旅馆’,当时算是重庆最豪华的宾馆了,可惜现在已经不知道去向。”

从池塘向前,路边有一座破败房屋,老曾讲那就是陈诚的别墅,以此为界,开始都是当年最豪华的别墅区了,住的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极大的人。

放眼望去,路边房屋都破败不堪,杨森、范绍增、潘文华等等风云人物六十年前居住的地方,人去楼空。恰好几只燕子在空中飞过,真有点昔日王谢堂前燕的感觉。

转眼到了公路的尽头,潘天棒把车停下,我们下车步行。路边有些小别墅群,从右边一条小路上行,穿过一片树林,路过一个池塘,沿池塘边上一些别墅走过,就上到一个小山梁上。

山风拂来,树高草深,老曾指着一座荒地中的破旧青砖小屋说:”这就是静修林,遍空法师当年的私庵。遍空法师在解放后把这个私庵捐给能仁寺了,但前些年,能仁寺才把静修林收回来。这里以前住着农民,现在周围的地已经空出,农民已经不种地了。”

原来静修林的围墙已经消失了,除了客厅和左右厢房还在,其他地方均已经垮塌,屋梁都能看到天空。大门上面挂着个简陋的镜框,里面裱着一张毛笔书法,写着”静修林”三个字。

老曾带头走进静修林客厅,我在队尾向来路看了一眼,突然注意到一个人影飞快地闪过!我定睛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奇怪了,跟踪我们的歹徒已经进了派出所,杀鸡的老太太在磁器口鸡杂,是谁会跟踪我们呢?也许是我看错了吧。

我摇摇头,跟着队伍走进静修林,这里供了一些观音像,进客厅右边墙上挂了一张图,图上亭台楼阁极其华丽,是一张静修林的未来建设效果图。

简陋的小庙没有游人,只有两个居士婆婆在,见我们进来,连忙站起身来给我们打招呼,两个人年龄都大约在六、七十岁左右。

“阿弥陀佛!”老曾向两位居士婆婆行了一礼。

“阿弥陀佛!”居士婆婆友好地答礼。

老曾对着观音拜了拜,然后走到功德箱处,投进二十元纸币,两位老太太的态度更友好了。

“两位大姐,我是山洞以前的老住户,七师父的静修林什么时候能重修啊?”遍空法师出家前是家里的七小姐,熟悉遍空法师的人都用”七师父”这个亲切的称呼。

一听是山洞的老居民,两位老太太更为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还在准备资金。不过这里风水很好,正在龙脊上,七师父生前功德无量,今后香火一定很旺。”

“七师父一辈子做过很多好事,会有很多人帮助的。”老曾安慰两位居士。

“阿弥陀佛,两位老人家,静修林是在抗战前建的吧,大轰炸的时候七师父是不是在这里呢?”我绕着圈子套两位居士婆婆的话。

“是啊,七师父是轰炸结束后才去的解放碑能仁寺。”老居士的回答和我猜想的一样。

“大轰炸的时候,这里也应该有防空洞吧,不然好危险。”我又抛出一个话题。

另一位居士婆婆接上说:”当然哦,山洞这一带防空洞多得很,静修林的防空洞可以直通到山下去,我年轻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在这一钻过地洞,这里的地洞又大又深,岔洞也多,我们带的火把不够,没有走得完。”

“啊?通那么远,可以让我们下去参观一下吗?”我大胆提出要求,反正这么熟悉了,估计她们不会拒绝。

但老太太回答我的却是一个意料之外的答案:”这里解放后就用水泥封了,进不去了!”

眼看已经找到了小敏爷爷埋藏天下至宝的地点,却无路下地,我的头一下像炸了一样,难道我们终于最后还是白忙一回?悬在我心里还有一大堆谜团没有解开呢。

老曾的脑筋转得快,对两位居士婆婆说:”婆婆我们上山去逛逛,看看这里的龙脊,一会再回来打扰你们。”

两位居士婆婆很热情,还问我们是否需要带路,但听老曾从小在这里长大,才作罢。

穿过静修林,向山上有一个非常陡的坡,穿过高高的杂草上山,上面有一个差转台。老曾告诉我们说:”我小时候上过这里,这上面是一个古寨,最早是土匪占山为王留下的,后来被部队驻防使用,这上面有好几处洞口,我估计和静修林地下室是相通的,静修林的地道堵的是上面,下面不可能填完,我们还有希望!”

听道老曾说有希望,大家的劲头就来了,互相打着气。

寨子坡上,一个人影也没有,老曾带着我们绕开差转台,掀开杂草,直接就找到一个野洞口,洞口蛛网密布,几只五颜六色的大蜘蛛在我们面前爬来爬去,敏吓得目瞪口呆缩到一边

潘天棒找来一根长的枯技,挑开洞口的蜘网,

我们在洞口取出装备,老曾今天带的绳子比以往都长,他解释道:”这一带,是当年秦良玉大战奢崇明的古战场,那时就有无数山洞。我小时候进过这些地方,又深又大,不多找点绳子来,只怕不够用。”

摊开第十二号图纸,却找不到对应的地方,图纸中一个井字符号引起了老曾的注意:”这一带的洞里,确实有一个旱井,只要到了那个地方,再找地点就容易了!”

从洞口一直走下去,四周的岩石古朴,潮湿,脚下湿泥一片。老曾一边回想他儿时的路线,一边留下回程的记号。走在路上,老曾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刚才路过挂线桥,那桥上还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

我们急忙打听,钻洞比较枯燥,有老曾讲故事,实在是一种幸福。

“陪都时期,重庆警备司令部有个稽查处,别看那么小一个处,却是由军统直接管理,官阶不高却权力极大。当时处长是少将陶一珊,即使在山洞一带,也没有几个人敢惹他。

有一天晚上他带着沈醉去办案,车到跨线桥,对面来了一辆车,那辆车开着大灯,晃得陶一珊睁不开眼睛。跨线桥边就是悬崖,看不清路面是很危险的事情。陶一珊把大灯闪了闪,对方还是不懂事,大灯仍然晃他的眼睛。

气得陶一珊打开大灯迎上去,差点两车相撞,才都停下车来。陶一珊跳下车,气得大骂,这时候,对面车里跳下来一个青年军官,陶一珊不认识,但却是我们的老熟人,猜一猜是哪个?”

“自然是孔二小姐!”我当然猜得道,陪都时间山洞这带高官云集,人人低调,只有孔二小姐才那么张扬。

“答对了!孔二小姐下车一看,笑了:‘我道是哪个,原来是一个小小的少将!’陶一珊是老江湖,虽然不认识,但也听出对方来头不小,于是平息怒火,盘问孔二小姐是什么人。孔二小姐根本不理他,喝令他让道。这个时候来了另一辆车,车上是重庆那时的警察局长唐毅,陶一珊正想找唐毅帮忙,你们想想看,徐中齐升官后,唐毅接的班,所以唐毅怎么会不认识孔二小姐嘛。唐毅走过来,根本没有理陶一珊,直接冲到孔二小姐面前敬了个礼,问了声好。孔二小姐这时才问陶一珊的身份,问明后,甩了一句话:‘明天让他来我办公室见我!’

第二天,唐毅就带陶一珊去了孔二小姐府上,还提了礼物。军统的人都笑话陶一珊,但陶一珊说:‘我已经算有面子的了,如果你们在,不叫她大姐才怪呢?’”

小敏和潘天棒笑了起来,而我没有笑,抛出了一个问题:”老曾,你知道后来陶一珊升官没有?”

“好象没有,陶一珊去台湾后,任的是警务处长。因为这个人当时是最年轻的少将,人又长得非常英俊,所以有人也传说孔二小姐打他主意。不过我不相信,因为孔二小姐那时追求胡宗南,我想她找陶一珊去只是为了摆摆架子,让他加深印象而已。对了,这个陶一珊的孙子,比陶一珊名气大多了,特别是你们年轻人,好多都知道他,猜猜是谁?”

我们大感兴趣,逼着老曾交待,老曾说:”嘿嘿,就是唱歌的陶喆!”

一听倒陶喆,小敏高兴起来,说是她最喜欢的歌手,还哼了几首出来给我们听。

在歌声中,我的思绪飞得很远,一种担心正在我的心里滋生。

我想念正如孔二小姐叫徐中齐上她车一样,我认为孔二小姐叫陶一珊去她府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故事的时间,发生在心心咖啡馆之后,陶一珊当时在重庆是非常吃得开的人物,军统的能量也远大于警察局,难道孔二小姐又有特殊的事情交办?

陶一珊并没有因此升官,也许孔二小姐要他办的事情他没有积极响应,也许是年纪青青已经做了少将再升官很难,也许,是他没有在限期内办成孔二小姐所交待的事情。

寻宝取宝,本身是一件隐密的事情,难道孔二小姐就不怕徐中齐私吞?虽然徐中齐官阶不高,但已在非常繁忙的岗位上,具体寻宝是交给小敏爷爷办理的,孔二小姐就不会多个心眼担心他办事不力?

还在左思右想,老曾突然叫起来:”到了!就是这口井!”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