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三国之曹家孽子

第八百零七章:救民之法

  • 作者:大鹏展翅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1-07-13 01:22:15
  • 章节字数:4492字

论兵法,曹晦身边,哪怕是三五大粗的曹真恐怕都能够凭借着自己在沙场上的经验,写出一本兵书过来。

可真正治起内政,杨修太过轻浮,郭嘉少些沉稳,陆逊虽说耐得住性子,可曹晦却对他极为看中,一直想要让他来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权。

再加上内政乃是曹家基业的根本,曹晦不敢有任何懈怠,所以一直都是交给名门望族的士子代表来做。

如同荀彧程昱荀攸陈群这些人,曹家父子治下的地方之所以能够百姓安定,和他们的努力脱不了干系。

可就算是如此,随着曹家的势力逐渐扩大,这样的人才还是太稀缺了。

眼前法正的出现,自然让曹晦刮目相看,只不过让这曹晦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法正并非是儒家的士子,他的身上竟然还有几分法家的思想!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下士子都成为了孔子的门生,可就算是如此,其他学说也并未就此失传。

和墨家隐藏在了民间相同,法家同样得以保存,法正便是法家的士子。

虽说他才华横溢,不过因为所学和其他文人士子不同,所以不少人对他想法嗤之以鼻,在这刘巴都能够被杨修知晓的情况之下,孝直之名却一直默默无闻。

这一次曹晦邀请天下士子一同共建洛阳,法正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来,自然要将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拿出来。

所以刚一见面,他就给曹晦说出了一句晴天霹雳。

再立新法典!

能够说出此等豪言壮语之人,若说胸中没有点墨水,恐怕谁也不信。

“哈哈哈哈!孝直如此一番话语,让本侯都振聋发聩,此处人多耳杂,先生可愿入我行宫密谈?”

九品中正制考核士子,这法正不仅仅把曹晦都惊动了,更是让他提出了邀请,直言去他的行宫密谈!

这是何等的器重和礼待,法正听完这样的话语之后,整个人也还有几分惊讶。

“承蒙彭城侯器重,孝直不敢不从!”

继刘巴之后,这法正也加入了曹晦的麾下,并且因为立新法的言论,当即就得到了曹晦的重视。

……

彭城侯的临时行宫之中。

李文君看着下方这个不卑不亢的青年士子,眼中看不出来喜怒,话语平定地对着开口询问了一句。

“法正,如今天下荒乱,百姓本就民不聊生,你欲再立新法用重典,可曾想过百姓能否承受?”

不论是什么事情,都要经过一番讨论,才能权衡利弊。

尽管曹晦对法正的话语深以为然,可此时还是把自己身边的才人全部都聚在了一起,让他们一同在商议这件事情。

毕竟这件事情非同小可,若是曹晦能够成功推行新法,其意义非同小可!

可相对应的一旦失败,如同商鞅被车裂,王莽被推翻一般,极有可能曹晦也会痛失大好前程。

正因如此,所有人均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轻心,李文君曾经游历过天下,知晓百姓之苦,此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眼下百姓已经极为贫苦,若是还有严法束缚,岂不更加雪上加霜?

如此一番话语说出,法正也是没有任何诧异,似乎早就知晓会有人这样说一般。

只见他对这李文君拱手一拜之后,随即就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听闻彭城公主爱民如子,孝直不敢立害民之法,此法乃是救民之法!”

一语说出,李文君眼中也露出了几分异光,似乎颇为好奇一般。

“哦?还有救民的严法?还请先生名言。”

这法正既能说出救民之法,可见在心中已经对立新法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此时的李文君也好奇了起来。

听到李文君询问,知晓这位彭城公主在曹晦身边权利极大的法正也不敢小觑,当即就开口道。

“前段时间,魏王大军调度,途中曾明言将士不能踩踏麦苗,违令者斩。可大军前行之时,魏王车架受惊,踩踏了不少良田,虎卫为了保护魏王,也踩踏了不少田地,彭城公主可知魏王又是如何处理此事?”

一语说出,李文君当即就沉默了起来,这法正能够说出这件事情,可见这件事情不假,心中也颇有几分好奇了起来,曹操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情?

“愿听先生讲之。”

只见这法正脸上露出了几分敬佩,随即便开口道。

“虎卫踩踏麦田是为救主,魏王不仅没有责怪他们,相反还赏赐了他们,可魏王自己却破坏了自己的发令。为了推行法令,魏王已割发代首!”

如此话语说出,在场众人纷纷都是一愣,很显然没有想到曹操竟然如此认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男子成年之后发肤如同性命一般不可弃,曹操能为礼法割发代首,足以看出其对此事的看重了。

“魏王地位崇高,尚且为了严峻法度做出了削发代首之事,可见变法迫在眉睫!”

一语说出,法正又说起来了具体的事情。

“如同踩踏麦田,汉律没有明确的严法,盛世之中也并非是多大的事情。”

“可在这千里赤地的乱世,一亩麦田却极有可能是一户人家的口粮,若是被踩踏破坏,极有可能一年之中便会有人食不果腹,更有甚者还会饿死!”

“所以新法之严,需严在这乱世的漏洞之上,若是能够立下法典,魏王就算是不下军令,将士也知晓不许踩踏麦田!”

这法正那曹操身上发生的事情做比喻,既指出来了眼下乱世之中汉律并不完善的地方,又提出了化解之法。

在他的如此话语说出之后,饶是之前对法正颇有几分怀疑的李文君,此时纷纷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好一个救民之严法,仅先生如此一眼,便可看出爱民之心。”

说完之后,这李文君又看向了四周的文臣士子,似乎在问他们有什么看法一般。

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之下,很快陆逊诸葛亮和司马懿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面对这些询问,法正也是早就有所准备,回答出来的话语更是让他们听完也不住点头。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