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4淡定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4:10
  • 章节字数:8540字

噩人闹事对大周而言,其实不算个事。

毕竟,以大周如此广阔的疆域,加上东南西北,胡戎敌蛮,数不胜数,哪一天要是不出点事,那才真坏事。

莫说是陪都洛邑遭到了威胁了,哪怕是关中的丰镐,也没少被戎狄骚扰。

甚至,在此之前,周懿王为了抗击戎狄,更是干脆将都城向西迁到了犬丘,槐里一带。而在周厉王上台之初,更是被戎狄人扇了个大嘴巴,犬戎灭掉了位于犬丘一带的周人附庸,以打造、驾驭战车而闻名的大骆之族。

这就相当于冲进了周天子的宅院,杀了周天子的忠犬,是对周天子权威赤裸裸的打脸。

要放在后来,估计就该有人哭天抢地,大喊着,国将不国,亡国在即。

但是大周依然稳如泰山,贵族们也都很淡定。

至于原因,首先关中本身就是戎狄混杂之地,哪怕西周在这里经营了200多年,可仍然还有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戎狄部落,其中光是得到周天子爵位册封的就有十几个。

后来,不少中原诸侯们都反感秦国的一个原因,就是秦国近戎狄之风。但话说,秦国也挺委屈的,本来周人留下的关中地区,就是戎狄遍布的地区,甚至连烽火戏诸侯故事中的骊山一带,也是戎人的封地,戎狄这么多,秦人能怎么办?

有着这么多不太安分的戎狄部落,关中的治安自然可想而知。

三天一小闹,5天一大打,几乎就是常态了,可我大周自有国情在,又有啥可担心的?

讲真的,对于这些贵族们而言,戎狄蛮夷最令人头疼的,不是什么战斗力,要说民风彪悍,笑话,周人起家,靠的不是刀子?

作为外来户的周人,是怎么在关中安身立命的?那不就是砍了当地人吗?

(周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封神演义里,把周文王演成了一个和蔼可亲的文弱书生,但历史上的周文王,可是牛逼哄哄的砍人狂魔。

至于说民风彪悍?搞笑,翻开先秦的史书,华夏九州,战国七雄,哪里民风不彪悍?

哪怕是战国七雄里存在感最低,几乎打了800年酱油,谁都能来捏一把的燕国,打自己人不行,但是打东胡的也打得相当顺手。

要知道,东胡在先秦的草原历史上,可不是什么打酱油的小角色,而是曾经霸主。

匈奴人曾经的爸爸,东胡曾牛的一批。

那位在平城,将刘邦差点困死的冒顿单于,曾经面对东胡时,也不得不献妻贡马,以求东胡大哥罩着,好不威风。

可东胡就曾经被燕国打得满地找牙,燕将秦开,向辽东扩地千里,奠定了中国东北版图的雏形。

这些戎狄部落虽然对西周的治安是个麻烦,可西周又没有警察,兵农合一的体制下,周人拿起锄头就是农民,扛起刀剑那就是战士,时不时的,大周国人之间都会来几场轰轰烈烈的械斗,周人跟戎狄人打起来,谁吃亏还不一定?

(需要说一下,中国后来最让人引以为傲的汉唐盛世,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全民尚武,真是千万民众千万军!万里国境万里城!)

所以,治安问题那算问题吗?

况且与这些小问题相比,这些戎狄部落为周人带来的好处确实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接受了西周统治的戎狄,不仅为西周提供了相当部分的兵员、战马、奴隶和牛羊等战略资源,而且往往也承担着周人的预警防线,毕竟所谓“戎狄之族”这些称呼,都是周人的定义。

而被定义的那些部落,彼此之间?呵呵,可没什么同族血亲,就像鲨鱼也是鱼,鲤鱼也是鱼,但是当鲨鱼碰上了鲤鱼后,你能指望这两条鱼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兄友弟恭?

至于说反噬?

也不看看,周人压根就属于降维打击好吗?

周人靠着出色的农业技术带来的物质财富,使得这些戎狄部落不得不依靠周人定期输血,才能够不让自己的部落,在一场雪灾或者旱灾后灰飞烟灭。

没办法,游牧民族的经济就是这么脆弱,你辛辛苦苦养了几十年的牛羊,可能一场大雪,就能让你彻底归零。

至于说抢?

周人远超蛮夷先进的组织形式,带来的出色凝聚力,再加上科技上的压制,在面对这些只能拿着木棒石追,而且散乱如沙的的蛮子时,打起来也毫不费力。

对于这些人,周人唯一头疼的就是: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以及这帮货实在太能跑了。

实际上,即使是后来统一了草原后,那些牛逼轰轰的如匈奴,突厥之流,只要中原王朝不烂到根,面对游牧民族时,最大的问题,也不是打不过,而是抓不到。

所以,在定下了来年出兵的格调后,就没人再把它当回事了。

毕竟,之前虽然殷八师没能收拾了这跳梁小丑,但这些中央的大佬们也没把它当回事,只是觉得这帮噩人还挺聪明的,会挑时候。

刚刚在数年的磨刀霍霍后,殷八师联合江汉诸姬,对于擅自称王的楚国刚进行了一场犁庭扫穴之战,虽然没能把这个讨人厌的荆蛮干掉,(实在是山高路远水深,真把楚人惹急了,一直向南跑,周人总不可能追击到云南吧?要知道历史上楚人庄氏可就真带着楚人,一溜烟的跑到了云南滇池,这不得不让人感慨,那时候的中国人,真他娘的有活力)。

在明知无法对楚人斩草除根后,眼瞅着楚国低头去了王号,向天子认怂。西周也明智的选择了收手。

毕竟,此时楚人所在的丹阳之地仍然是不毛之地,虽说河南湖北并称为中国的心脏,但是在21世纪仍然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在西周,实在不适合开发种地。

别的不说,单看波涛渺渺的云梦泽,洞庭湖,以及如同沙子一般,大大小小的水塘,也实在不适合驾着战车的周人士兵,驰骋纵横。

春秋,晋楚争霸数百年,晋国大多时都处于上风,但是楚国却在不断的向北扩张,其原因也就在此,楚人北上拿到的都是开发许久的良田,晋人南下又能得到什么呢?一个个鱼塘?

为此,楚人低头,去王号重新人周天作为天下之主,周天子则巩固了在江汉姬姓诸侯国的统治,压制南方诸蛮势力,也算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在这一场大战后,本来就属于二流中央军的殷八师,免不了的,因为物资损耗,军队损伤,战力出现了滑坡期,需要时间恢复,噩人蹭的就就是这个机会。

再又商量了一番具体出兵事宜后,紧接着,要讨论的就是刚刚出生的姬静了。

此时,距离这位未来的天子出生,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眼瞅着这位小王子身体健康没有夭折的迹象,大臣们就可以讨论这位小王子的问题了。

提起这个,之前还有不少慵散的大臣们,可就来精神了。

至于原因,也简单,倘若这位小王子不会夭折的话,那就妥妥的大周下一代天子啊。从龙之功,谁不眼馋?

别说这年头,大周天子威严犹在,实力还可以镇压诸侯,哪怕是后来,到了东周,已经是蜗牛角上争一隅的窘境。为了天子之位,洛阳城的贵族们,照样打得头破血流。

周平王东迁后,二代天子桓王不服,被郑庄公按在地上摩擦,之后周天子就成了耗子扛枪窝里横。

周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杀周公。

周惠王时,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谋召燕、卫师,伐惠王。惠王奔温,已居郑之栎。

到后来周景王时候,他的三个儿子彼此争位在洛阳大大出手,掀起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夺位之战,直接将辉煌的洛阳城打成了一片废墟,也将周天子最后的一点尊严化为了灰烬!

可即使如此,小小的洛阳城中,也仍然是风波不断。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

而此时,三家分晋的大戏已然落幕,春秋已经进入了末尾,更加残酷的战国时代来了。

当然了,激动归激动,宫廷大佬们倒还没有丧失理智,倒也不是因为存了什么心思,嫡长子继承制是当今公认的继承制度,包括在座的公卿诸侯,也是依靠此制度才得以上台的,自然不会做出背叛自己阶级的事情。

只是因为姬静现在太小了,才刚一个月,讲真哪怕没人暗中下黑手,这位小王子到底能不能够活到成年,也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没办法,这年头婴儿的夭折率极高,穷人因为实在养不起溺杀婴儿,富人则担心的是婴儿养不活。

周人,虽然不太迷信,对于巫术与医术勉强能分得清,但医术水平实在是勉为其难,一场感冒都可能让一个成年人魂归黄泉,就别说儿童了。

所以,一个婴儿诞生后,能够活到满月,父母与家族才会正是通知亲友自己得子的消息。婴儿能活过3月,父母则会请亲族长者前来见证。新生儿成人,加冠方才可名入祖谱,进宗庙告祖祭宗,正式成为家族一员。

此外,按照西周的风俗,婴儿三月,此时婴儿的父母,应为婴儿开始准备一张小弓,至其三岁,以弓励子,以示不忘先祖尚武之风,射取天下。

《礼》曰男子生,桑弧蓬矢以举之,明示有事也。孔子曰:“吾何执,执射乎?”大射之礼,自天子降及庶人,三代之道也。

当然,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能玩得起这种高端礼仪的,自然都是贵族,普通平民就别想了。

根据宫中太医所说,这位小王子身体硬朗,应该能够顺利活过3月。

而这,就意味着该为这位小王子挑选班底了。

天子虽然是其父,王后虽然是其母,但毕竟各自执掌国家大事,精力有限,此无法时时刻刻护卫、教导王子,所以,挑选一名德高望重才德兼备之人,为其太傅也是传统了。

而一旦成为了这位小王子的太傅,只要这位小王子中途不夭折,那么未来,太保与便会成为太师(主战)或太保(主政),位居六官之上,成为执政之卿,其地位之崇高,基本就可以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因为,西周最有名的太师和太保,不是别人,就是召公与周公!

昔日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恰逢商人叛乱。当时,召公为太保,坐镇关中王畿之地,统御中枢。周公为太师,坐镇洛邑,代天子执斧钺,统御中原诸侯,专司征伐。

周公、召公二人,甚至一度分陕而治,行天子之权!

其声威之赫,当真是威压宇内!

而除了生前可以享受这极致的荣耀外,死后对于子孙也是荫福不已,周公死后,不仅他的一支后人在关中拥有了封邑,世为天子之卿。而在关中以外,除了鲁国由周公的嫡长子继承以外,周公的其余儿子们几乎都成为了一方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而武王其余的兄弟们,可就没这个待遇了。如毕公、卫叔等,诸子可怜巴巴地挤在一个封国内,不断降级。

为此,哪怕姬静这个在世人眼中,随时可能会夭折的太子,其未来充满着风险,但已经有无数人蠢蠢欲动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