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7不安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4:14
  • 章节字数:8676字

自从姬静跟着厉王在太庙参拜了祖宗后,好不容易闲下来,可以好好照看儿子的王后姜莘,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明显有些不对劲。

虽然还和平日一样,不哭不闹。但是小小的身体却总是不安分的扭动着,原本还算清澈的眼睛里也带总着几分恐惧,这让姜莘颇为不解。

“这孩子是不是受到了什么惊吓?”

王后看着在面前,刚刚睡着的姬静,心中不安的猜测着。

虽说周人不太信鬼神,但毕竟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算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了。

君不见,每逢国考之际,寺庙教堂的生意都特别火爆,管他是佛祖菩萨,还是上帝耶稣,任他是真主阿拉,还是老君星神,等等等等,反正只要是个有点名气的,广大考生们都不介意上个香。

虽然经过了义务教育,从小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观里长大的广大学子们,都知道这玩意儿不靠谱,(上香要有用,还读书干啥?)

但万一成了呢,求个心安不好吗?

心中隐约有些不安的王后,询问一直负责贴身伺候姬静的侍女芸,这一段时间小姬静有何异常,以及是否受了何惊吓?

芸心中很是纠结,想着该不该将这个孩子一出生的异常说出来,但最后还是决定少说为妙,只是安慰王后:“之前,小王子向来平静,直到进了太庙,拜见了大周的列位祖宗,才有些异样。

不过,王后也勿须担心,王族先祖的英灵,自然会庇护王族的血脉。

说不定是小王子得到了祖宗,什么启示。”

“这话虽如此,但我的心里到底有些不踏实啊,“。

听了云的安慰,王后脸色一松,深以为然。

毕竟中国人自古就极为重视血脉的传承,更是早早的就认为祖先的英灵可以庇护后人,甚至将先祖的英灵抬到了与神同等的地步。

否则,中国的古人也不会在过去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着独一份的宗祠敬祖了。

先祖的鬼魂,怎么会对自己的后人下毒手呢?

但话虽有理,可鬼神英灵,毕竟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琢磨,特别是在这个婴儿夭折率高达50%的年代中,虽说王后嘴上不说,但心中还是不踏实,脸上的表情看似平静,但眼神中闪烁的光芒,却透露了她心中的些许忐忑。

见此,芸倒也知趣,随即轻声说道,:“若王后心有疑惑,何不请太史前来解惑”。

武王伐纣时,痛斥纣王的罪过,并没有后世所谓酒池肉林之类,但是攻击纣王宠幸女子,允许后宫关中这一条罪名,却是名列其中。(至于所谓妖后苏妲己,不好意思,正史实际上并没有关于与她相关的记载。纣王死的时候确实有两个女子为他殉葬,但这两个女子是谁?并未留下名字。

“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

“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

可见,与允许妇女参与国家政治是甚至,如妇好,一般统兵打仗的商人比起来。在周人的观念中,女人当家,房倒屋塌,妇女干政,国破家亡。

所以,在西周历史上上,虽然也出现过年幼的天子继位,但却几乎没有明文记载的太后或是外戚代天子行使大权之事。

原因便在于,后宫是无法干涉到朝政运转。

即使贵为王后,但是对于天子的卿大夫也无法指手画脚,更做不到后世如两汉一般,对国家重臣可以挥之即来,呼之即去。

可太史却是个例外,太史的地位虽然崇高,位同卿士,但却是直属于天子的家臣。

因为在西周的行政体系里,实际上是有两套班子的。

一为卿士寮:长官称为卿士,执掌国家政务。前面所说的天子六卿,大周三公皆在此体系当中。

二为太史寮:其长官称为太史,掌国王的册命及祭典等。

西周以后的太史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掌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周的太史系统,类似于明朝的内阁,有着为天子出谋划策,帮助周天子处理政务的职能。

毕竟西周的集权虽然远不如后世,但也没有任何一个天子,能够真正放心的将所有国家大事都交给属卿大夫们去处理,而自己则真像个木偶一样垂拱而治。

因为但凡在政坛上混的你都知道,真要有哪个君王敢这么做?那么等待他的下场,只有一个:被架空!

会不会被夺位不好说,但成为真正的傀儡,这个是可以预料到的,比如后来的被三桓架空的鲁国国君,被六卿架空的晋国国君,等等等等。

周天子自然也不能例外,哪怕周人再怎么推崇礼乐。

看上去,贵族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融洽,和谐到哪怕到了春秋礼崩乐坏,无岁不灭国时,胜利者对于被灭掉的国家,也会本着兴亡继绝的原则,给予亡国之君一个体面的收场。

哪怕是勾践,再怎么痛恨吴王夫差,毕竟之前在吴王夫差的王宫中为奴那几年,给这位高傲的越王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但是为了讨好夫差,亲尝粪便就足够让人恨的刻骨铭心了)。

可即使如此,在灭掉了吴国后,勾践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在吴国的王族中挑选了一位,作为吴国王族的族长,给予了他一片封地,百户百姓,以祭祀吴国的社稷香火

多么的含情脉脉,彬彬有礼啊,与后世动辄灭国屠族,唯恐斩草不除根的血淋淋相比,春秋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但这不意味着贵族之间的关系就真的如此融洽,周天子的心要真有这么大,就不会有成王疑周公,也不会有后来的宣王强问太原户籍了。

很快,正在守藏室中,与自己的下属,负责整理、归档文案的太史姬理,便得到了王后的召令。

年逾六十,头发花白,但精神还算硬朗,很有几分书香气的姬理坐着王后,特意为他所准备的步辇,来到了王后见客之所。

而在这位老太史到达王后所在的殿门时,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的宫女丶寺人,恭恭敬敬的便将这位老太史迎了进来。

入殿后,太史对着起身,恭迎自己的王后略一行礼,王后亦赶忙回礼,并左手虚块扶恭敬道:"请太史入座。”

待止姬理入座后,往后方才开口问道:"本宫今日请太史前来,乃是为王子之事,望太史解惑”。

说完后,王后见这位老太史颔首手示意,心中暗松了一口气,便将这些日子以来姬静的异常一一道来。

待说完后,王后又满怀期待的对着姬理行了晚辈之礼,恳切地问道:"此事事关王族血脉,还望老太史赐教。”

姿态可以说低到了极点,而事实上也不由得王后如此,实在是因为他面前的这位老人,虽然看似并无实权,但是其影响力和地位却高的吓人!

姬理,看姓名就知道,不用说又是一位王族重臣。

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位王族重臣,而且他们这一脉的历史可谓悠久了,虽然似乎没有出过什么有名的诸侯,但却一直活跃在西周的政治核心。

姬理的祖先不是活跃在西周初年的文王诸子,而是早早就死去的周文王长子,封神演义中,那个被周文王吃了的倒霉蛋伯邑考。

说一句,有关吃人这个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人吃人吗?

对此,我想说是的,抛开春秋史书战争中,迫不得已之下,易子而食之事。

单看春秋时的齐桓公,他就曾经对自己的厨师易牙开了句玩笑,说:我天上走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吃过,就是没有吃过人肉。

接着,易牙就回家把自己的小儿子砍了,给齐桓公做了一盘人肉。

而齐桓公吃的时候津津有味,吃完之后,得知是人肉后,不仅不反胃,反而是很是欣慰,认为这是个忠臣啊,为了让自己开心,能把自己儿子给砍了。

齐桓公似乎对于他吃人这件事,并没什么反感。

否则,后来,哪怕管仲临死之前让他小心易牙,但齐桓公却仍对易牙信任有加,结果,最后被易牙联合其他人饿死于宫中。

甚至,当时的舆论对齐桓公吃人之事也很无所谓,包括素来注重道德的儒家,对齐桓公吃人之事也没有太多的指责。

连对用人俑殉葬都表示了强烈反对,并且为此发出了一句千古国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孔子,却对齐桓公吃人的黑料,选择了无视,抛开粉丝对偶像的脑残崇拜以外,或许就在当时真的不算个事?

这或许反应了,至少在当时,吃人似乎还不像后来那么是伤天害理的不赦之罪。

姬伯邑考死后,其子史佚不知为何在西周建立后并未受封成为诸侯,而是继续留在了京城中担任太史。

周武王死后,成王诵继立,佚因为与周王朝的血缘关系,受武王遗命,与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等人担任顾命大臣,成为“四大臣”之一。

其中周公旦与太公望,二人分别坐镇中原和海滨,镇压殷商余孽与东夷部族。

召公奭则负责坐镇关中,统辖政事,稳定后方。而太史佚的任务,则是负责教导年幼的成王,为这位天子启蒙。

在成王成人掌握大权后,太史佚不知为何又错过了第2次大规模的分封,(西周初年两次大规模分封,一次是武王灭商之后,第2次则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

仍然留在京城担任太史的姬佚,虽然未担任六卿,直接干预到国家政治中,但却一直在幕后,担任了天子智囊的角色。

《大戴礼·保传》:“博闻强记,接洽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亡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

《周太史史佚传》:“成王中立听政,而四圣维之,周公常立于前,太公常立于左,召公常立于右,史佚常立于后,是以虑无失计,而举无过事。”

当然,虽说未能位列诸侯,但是由于其地位的尊荣,所以姬佚族还是得到了一片封地,成王执政以后,曾封史佚于洛阳(在今河南),并赐姓“史”,此即史姓的来历。

之后,太史这一官职,就一直在这一支王族的手里握着了。

太史这一职看似并无实际执掌,但是影响极大,因为他们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知识",那些传承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知识。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这可不是妄言。

甚至在这个时代,太史不仅负责为天子提供历史的治政经验,而且还负责国家的天文历法,主持农业耕种。

缺乏现代各种高科技,甚至连望远镜也没有的古人,如何研究天文历法?并编撰出一部又一部,几乎无限逼近现代历法的著作,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先人们所积攒下来的经验。

而在西周,掌握这些经验,知识最多的人,便是王后面前的这位太史了,他的智慧,他的威望,哪怕是天子对其也要礼让三分。

正如大多数中国人似乎总是对于读书人,尤其是那些学富五车的鸿儒,有一种迷之崇拜,否则便不会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了,而哪怕在21世纪,网上的那些公知们,只要能打出一块块响亮的招牌,然后穿个的人模狗样,也总能忽悠不少人。

王后也不例外,只是王后不知道的事,在她面前,这位似乎古井无波的太史,其心中也隐约的感觉到了些许不安,因为他想起了之前自己站的那一卦,亢龙有悔!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