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48内外之别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5:34
  • 章节字数:8718字

约莫半个时辰后,里面人的谈话结束,而太史也己微微出汗,握笔的右手已经有些颤抖,险些就要握不住笔了。

完成记录后的太史将沉甸甸的竹简合上,又用黑牛皮系牢后,装到了皮袋中,递给了姬静。让姬静抱着,跟自己离开。

一路上,姬静的脑子都有点转不过弯,难道后世记载帝王后宫言行的史官,也都是这样蹲在耳房里,就像后世的八卦记者蹲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听墙根?

说好的刚正不阿,光明正大呢?

今天,对后世的历史爱好者姬静实在太冲击了,原本,他以为在那里正襟危坐,在书海中遨游,刚正不阿的史官,合着还有这么一面???

不过,其实姬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又没有媒体,史官要从哪里得到那些隐秘的事?又不能随便瞎写。

讲真的到底还是姬静太年轻,修史书是一件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可到底还是个人间的工作。

史官修史书,收集资料,跟后来江湖里,到处收集消息的白小生、红叶斋有什么区别吗?蹲个墙根,为啥不行?

路上,看着有些魂不守舍的太子,似乎对此早有预料的老太史谆谆告诫:

“太子啊,有些东西是给外人看的,而有些东西则是让自己人明白的。这就叫做内外有别,普通人可以分不清这内外之别,但太子您是储君,未来的天子,这些必须要牢窂记住。”

“汉武帝?外儒?内法?披羊头卖狗肉?”猛然一醒的姬静,不由得在心中念起了,后来那位,把儒家当外套,照样还用法家的汉武帝。

当然,还有后来那位真把儒家当成治国大师的汉元帝,把自己的老子汉宣帝气的说出了神预言:

〝乱我家天下者,必太子!”的败家玩意儿。

有些受刺激的姬静,又跟着太史去了真正的守藏室,在湖心岛上所修筑的石室。

“太子可知此处为何”,太史站在桥上,笑呵呵的对着一旁沉默了一路的姬静问。

姬静小脸皱着双眉摇了摇头,他在王宫这几年,由于年龄问题,还有很多地方确实没去过,尤其是这一带。

“这才是真正的守藏室啊”。

太史略带骄傲地感慨道,是啊,这里才是真正的史册,是大周数百年来真正的传承核心,也是只有至高无上的天子,与他这个守护者才能够进入的所在。

原本正在一旁低头沉思的姬静猛然抬头,颇为吃惊的问道:

“那钧台呢?“

“内外有别,高大的钧台,不过是给外人看的,这里,”

拄着拐杖的太史,如同一位顶尖巨匠对着世界,展示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一般,颇有几分,意气风发的说道:“

“这里,才是大周历代先祖,留给儿孙们真正的宝贝啊!”

与那起三丈高台,方圆数里的钧台相比,面前这座处在湖心岛上的石屋,看起来是如此简陋,狭小,简直就是五星套房和茅草屋的区别。

一时姬静心中风云激荡,此时的他心中带着狂热,又加了几分畏惧,如回一个婴儿在面对一扇未知的世界时,推开大门那一刻的感觉,对未知的刺激和恐惧交杂其间。

……

另一头,周厉王也从钧台后,回到了自己的宫殿之中,传令五官前来觐见。

很快,宗伯、司徒、司寇、司马、司空、5位大佬联袂而来。

带着君臣各自行礼回礼,落座完毕后,周厉王倒也干脆,开口问道:

“近日关中各方不安,京城之中也对寡人扣押诸侯之事颇多怨言,

不知各位可有良策?“

听得周厉王果然询问如何处理这些被扣押诸侯,5位大佬心中如过山车一样,一阵松,一阵紧,松的是总算等到这一天了,一直把这些诸侯扣着,实在不是个事。

这京城内外,王畿上下,不知道有多少别有用心者都等着拿这十几位被关的诸侯做文章。

可是该如何处理,却也是个大麻烦。

杀是肯定不能杀的,先不说这些诸侯和京城中不知道多少贵族说不清道不白,单说这些诸侯经营了数百年的封国中,那些贵族国人若是得知天子处死了他们的君主后,关中说不得,可就真要大乱了。(周夷王杀齐哀公,导致齐国大乱数十年,周宣王违背了立长的制度,在鲁武公死后立武公次子戏为国君。

结果鲁国国人和武公长子括的儿子伯御,愤然起兵,杀死了鲁懿公。后来周宣王一怒之下,亲自动手,带着大军冲到了鲁国,干掉了公子括,算是和鲁国人结下了血仇。

后来,周平王东迁,鲁人眼瞅着周天子成了落毛的凤凰,嚣张的向天子表示:周朝的礼乐,那是我们的祖先,周公制定的,现在我们要求祭祀祖先的时候,我们要享受与天子同等的规格。然后根本就不管天子到底愿不愿意,反正老子就用了!这也算是鲁国在春秋难得的硬气了一回。)

死一个诸侯就能这么热闹,扯出这么多是是非非,十几个关中诸侯要是一块死了,那关中就真要水深火热了。

可是从宽处理也不太理智。

放虎归山,被虎咬死这种事,在西周虽说不能算史不绝书吧,但也算是殷鉴不远了。

商朝太祖商汤,曾经就被夏王关过小号,后来的事,大家都清楚,夏朝大臣收了商汤的好处,就把人给放了。

然后,抱着一颗感恩之心的商汤,回过头来,就一脚把夏朝踹翻在地。那位纵虎归山的夏后,也就是后世那个暴君夏桀,据说是被流放南巢,饿死。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周人的太祖文王,当年也是被商忖王关了小号,然后也是如出一辙,一顿操作后,纣王就把周文王放了回去,周文王倒是没来得及把商朝踹翻在地,但他的儿子周武王完成了老子的遗愿,纣王自焚,脑袋被武王砍下,挂在了旗上。

(这就是不读书,尤其是不读史书的恶劣后果。你看看,后来的吴王夫差不也是这么一头栽死的!)

作为建立了完整的史官体系,不信鬼神信自己的周人,对于这段老对手兼老东家的发家史兼破家史,自然是清清楚楚。

只不过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嘛,怎么能够一棒子打死呢?后来的夫差就是这么想的,现在在座的几位大佬也是这么考量的。

宗伯身为王族长老,责无旁贷的率先开口,周公拄着拐杖,颤巍巍的的声明了自己的一贯主张:

“启禀天子,诸侯都是王族子孙,之前虽然有错,但也以面壁思过多时,只需让其各自写下一份认罪书,并发下盟誓,绝不再犯,便将此事揭过吧。“

周公一直觉得,诸侯中啊混蛋,但也都是王族的子弟,有错教训几句,然后让她们诚心悔改,写个保证书也就了事了,没必要把事做绝。

实际上周公这么考量,除了其性的保守外,若从大局上说,也不能算错,毕竟姬姓诸侯占了天下诸侯的七成以上。真要撕破脸,引起诸侯离心,对天子绝非善事。

接着司徒召公也开了口,这位的理由说的要扎实很多:

〝启禀天子,眼下已快入冬,关中王畿各封国贵族国人,惶惶不安,原来的土地人口数目皆因动乱图集流失,账目不清,若是如此,只怕会影响来年的春种、税赋。

还请天子以大局为重,释放诸侯令其悔过,安抚国人,以防来年赋税征收受难。”

总而言之一句话,天子要是还想要钱,那就得放人。

没办法,除了那些在封国里树大根深的诸侯外,没有人能够在短期内将这些诸侯国内的种种乱象梳理完毕,恢复社会生产秩序。

接下来毛公也开口了,这位老将军很是郑重的向周厉王发出了红色预警:“

启禀天子,诸侯久不归国,贵族国人倒还好说,但是这些诸侯所附庸的戎人们,眼见诸侯不在国内,各城邑缺乏统领,难免蠢蠢欲动。

现在已有十数个城邑,遭到戎人侵扰,若不赶紧拿出对策,只怕关中局势会糜烂不堪。”

有关使用戎狄当附庸的历史也算是悠久,在先秦更是家常便饭,被捏造出了个平行芈月的秦国不用多说。

其余诸侯哪怕是中原诸侯也没少干。被孔子认为他所见过君王中最为贤明的卫灵公,其子卫庄公蒯瞆一度因为在国策问题上与自己的老爹翻了脸(是投齐国呢?还是投晋国呢?),被卫灵公赶出国境,后来灵公死后,庄公就曾拉拢戎人帮助自己复国。

这些戎人用起来还算不错,(反正与其让他们来骚扰自己,不如给点好处,让他们死在战场上),死了又不用给抚恤金。

但到底雇佣兵这玩意儿,不是自己家养的狗,一不留神就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周天子在东迁洛阳后,由于经常被郑国欺负,先被郑庄公打脸,后来又被郑国不断的侵占已经所剩无几的成周土地。

着实是欺人太甚!

为此,周襄王一怒之下不顾大臣的劝阻,就雇佣了翟人帮助自己出气,痛殴了一顿郑国。

说一下,周襄王之后为了加强与翟人的关系,(希望能够给自己找个长期打手),又迎娶了翟国的公主立为了王后,然后这位王后和周襄王的兄弟王子带又勾搭起来了,后来这位好弟弟更是勾结大嫂的娘家人,把周天子赶出了洛阳城。(这个,对于贵族那些玩意儿,我实在不想再吐槽什么了。)

于是,无奈之下踏上了回家之路的周襄王,只得对晋文公许与厚礼,在晋文公的帮助下成功回到了洛阳城,干掉了他那个兄弟和倒霉媳妇后,已经只剩下洛阳500里土地的周天子又将:原地、温地、阳樊、欑茅四块地方全部送给晋文公。

原地、温地、阳樊、欑茅这四块地方有多大,二百余里!

真是雇佣一时爽,爽过就凉凉。

当然,毛公这话里其实还暗藏着一层意思,这些戎人可不是那些诸侯国内的贵族和国人,贵族和国人虽然不受天子指控,但也是在西周政治体制里混的。

人在体制里混,就必须要讲规矩,受体制的约束。

可是这些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戎人,若是不及早应对,会闹出什么乱子,那就不好说了,引寇为祸之事,贵族们那可干得出来。

春秋晋、楚邲之战中,晋将先縠因为强行摆谱不听指挥,结果导致晋军惨败。

自知罪孽深重的他,担心回国后晋侯会收拾自己。恐诛,乃奔翟,与翟谋伐晋。

晋觉,乃族縠。縠,先轸子也。先轸晋之名将,将秦穆公打的出不了崤山,击碎楚成王称霸美梦的绝世猛人,堪称晋文公和晋襄公两代中,晋国的武力担当。说一下他也是在征伐翟人的时候,死于沙场。

(不会真以为把诸侯拿下去,那些诸侯里的残余势力就会等死吧。)

在高台上的周厉王,默默的听着大臣们的建议,注视着他们的神情。

司寇和司空二人没有说话,但看的意思应该也是偏向于释放吧,毕竟都在贵族圈里混的,兔死狐悲,之前,齐哀候、密康公,他们都是外姓,王族出身的贵族还能在一旁看个热闹。

可是,眼下这十几位可是正八经的王族子孙,谁也不希望天子开了这么个头。

正所谓内外有别,杀外人他们不会多说什么,最多就是,伤春感秋写个挽联。

可到要是杀到自己头上,那他们就该准备抄家伙了。

商量约么一个时辰后,5位大佬各自回家,虽说没能拿到准信,但他们的心情还算不错,因为天子已经给了他们一个保证,绝不同室相残。

大臣们都走了,只留下了周厉王。

事情到这一步,周厉王知道,现在自己该小心的就是,如何让这些已经被自己得罪过的诸侯,没有造反的能力了。

一时间,周厉王再次陷入了沉思之中。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