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架空历史 > 宣王挽周

59戎人乍富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架空历史
  • 更新时间:2022-05-03 09:05:53
  • 章节字数:10252字

其实当方叔正在犹豫时,对岸的戎人头人也在犹豫。

之前来了一出围点援点打援,干掉了戈邑大夫后,戎人又故伎重施,对只有千余守兵的戈邑围而不打,还故意露出空来让他们去求援。

毫无意外,得知戈邑受困后,戏城的各位贵族们就坐不住了,戈邑乃是戏国北部门户,而且小小的戏国就这几座城池,丢一座都是伤筋动骨,为此,在短暂的协商后,由戏国之卿司徒拍板决定,凑了70辆战车,与3000大军前往支援。

话说看上去,似乎戏人有点找死,毕竟你这三千人撞上近万戎人,打起来就一定能赢吗?

答案:正常情况下还真的能赢。

因为有战车!

一车胜十骑,十骑走百人,这话或许有些夸张,但战车能够在西周与春秋500年中成为当之无愧的王牌战力,甚至到了西汉,仍然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大放光彩,那可不是摆设!

尤其是这种战场不过百里的小型战斗,战车几乎就是可以碾压一切的存在!

70辆战车用的好的话,足以击败5000戎人大军了。再者戎人既然是围城,那么肯定又要留下个两三千的部队,这么算下来,这3000戏国军队还真是挺有胜算的。

但可惜的是,这只是正常情况下。

戏城位于戈邑西南三十里,三十里,哪怕是正常的行军速度,一天也就到了。

而戏国的军队,实际上只走了20里后,五千戎人大军就主动找上了他们。

看看自己挥一下体力犹在,仍可一战的士卒,三千对五千,戏国将领觉得优势在我,可以打一场。

于是,戏军索性乘着天还没黑,夕阳正好,开战!

70辆战车前后两队参差摆开,甲士率领徒卒绕依其边,以为羽翼。

“头人,咱们真的要和他们硬拼吗?”

一位望着浩浩荡荡的周人车阵,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的戎人勇士,悄悄的问着脸色同样难看到极点的头人。

那头人脸色也颇为惶恐,却故作硬气,狠狠的瞪了那位勇士一眼,让那位勇士把后面的话都咽回了肚子里,悻悻的缩了脖子。

可是这位头人的手,实际上也在不停的抖着。

70辆战车的碾压,那滋味可真不好受!血肉之躯,如何能挡得住这雷霆战车的强势

战鼓敲响后,周人延续了传统战法,战车冲阵破敌,步卒于后杀敌。

只是戎人与以往不同了,当周围战车距离戎人,还有三里地时,只见最前排的戎人如蒙大赦一般,忽然撤向两边。

紧接着,伴随着一声声的“哞”,数百头牛赫然出现在了周人面前!

仔细看,会发现这些牛都被遮了眼睛。

然后,伴随着牛的身后,那些手持着利刃的戎人,狠狠的将刀子插到了牛的屁股后,受了重创的牛,便发疯似的向着周人径直冲了过去!

一时之间,几乎在冲撞力上,丝毫不亚于周人战车的牛群,便在尘土飞扬中,如同流星撞坦克一般撞向了周人冲锋的战车。

“怎么回事?i

战车上,本来正打算快意碾压对手的甲士,当场就愣在了那里。

“快,战车聚拢,立车墙,挡住他们!”

迅速反应过来的戏国将军,在短暂的失神后,几乎是跳着吼出了这道命令。

但可惜的是一切都晚了。

接下来,那些受了惊的牛群撞向了正疾驰而来的驷马战车,伴随着一阵阵牛马的哀嚎,与战车的翻滚,只在半炷香里,70辆战车,除了边缘的20余辆御戎因为机灵,及时转向得以保存下来外,中间的战车,以及步兵们都在与牛群的碰撞中,翻车倒地一片狼藉。

而后被牛群冲的七零八落的周人,便迎来了5000戎人的强力冲锋,没有了战车开路也没有了严密的步兵方阵,刚刚惊魂未定的周人转身之间便被优势处于上风的戎人人海冲锋彻底击败,要不是靠着那幸存的20多辆战车拼死断后,加上所幸距离C城较近城中人得知出了意外后,又赶忙凑了六七百的援兵前往接应,估摸着3000大军非要全搭在这不可!

但即使如此,在勉强退回戏城后,清点人数,3000大军也折损了过千人,剩下的还有五六百的伤残,最要命的是,70辆战车能够回来的只剩下了10余辆,经此一战,戏城几乎没有了野战能力。

接着,在绝望中,戈邑又苦守了三日后,沦陷。

那一天,东北的火焰冲天,哪怕隔着30里地,可是戏城的人仍然能够看到那冲天的火焰,想象到戎人冲进城后那些同胞的哀嚎!

可他们什么也做不了,氏族损失惨重,战车消耗殆尽,士气大受损,他们已经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去救援了,他们能做的便是四处求援,以求在敌人将悲剧带到戏城之前,得到援兵!

而再拔掉了戈邑这个钉子,又重创了戏国主力后,自觉已经可以尽情抢劫的戎人疯狂的在周人的乡村进行扫荡。

相比那些难啃的城市,虽说穷了一些,但是却好打的乡村更受这些戎人的欢迎。

哪怕村中的壮丁们,在各自长者的号召下拿起兵力去抵抗,可是一个小小的村子也不过有百十来号人,如何能够挡得住数千戎人的攻击?

一个个村庄就如同被扔进了磨盘上的豆子一般,被轻易的碾压而过,周人们积攒多年的粮食,不补被洗劫一空,抵抗的男子被全部杀死,留下来的妇女和儿童则在凄厉的嚎叫中成为战利品。

然后,在满足了兽欲后的戎人们,一把把将周人经营了数百年的家园,付之一炬。

村庄在火焰中沦为灰烬,农田在践踏中成为坟场。

这是延续了几千年的悲剧,无数的人就这般毫无价值的死去,但再次史书上,他们却可能只是一个个悲天悯人的数字。

在经过数日的劫掠后,扫遍了乡村的戎人大军,汇聚到了戏城下,兴致勃勃的想要将这座诸侯之城,变为他们新的杰作。

可戏城作为戏国的都城好歹也经营了上百年,哪是那么容易就被攻破的,加上城中虽然由于战车损失殆尽的缘故无力作战,可是在紧急征发了超过2400士卒后,登城防御却没什么问题。

至于投降,求和、交保护费?

与戎人打了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谁还不知道谁呀?

投降?那是什么下场?

戎人把周人当成打草谷的对象,而周人又何尝不是把戎人当做了奴隶的来源?

投降?还不如死了来个痛苦!

再者攻城从来都是戎人的弱项,对此心知肚明的戏人也不慌。

而戎人们在围城几天,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后,也很快放弃了攻城的打算。无他,近两丈高的城墙,就不是他们临时打造的梯子能轻易啃下来的。

况且,其实这些戎人虽然士气正盛,对于戏城的财富也颇为眼馋,但实际上却都懒得卖命。

为什么?

简单的逻辑。

老子打仗是为了干啥?

抢钱呐!

那现在既然已经抢够钱了,为啥还要玩命呢?

狼在饿的时候会为了口吃的挑战猛虎,但在吃饱后哪里还有拼命的动机?

加上,骊虎其实也没打算把戏城攻下来,因为你攻下几座诸侯封地里的城邑,这其实只能算是正常的边境冲突,属于诸侯内部事务,天子不会主动干预,还有谈判的余地。(与诸侯谈判那是有可能的,和周天子谈判?骊戎还没那么大的脸。)

可是,若是攻破了诸侯都城所在,那事件就要直接上达天听了,诸侯为天子承担着镇守疆土,拱卫天子的义务,同样,若是诸侯有亡国之危,天子也是必须要表态支援的。

一旦天子介入,那就是不死不休!

王畿以外的诸侯,他们若在与戎人的作战中被灭掉,那么周天子或许还不会大动干戈。

可是王畿内的诸侯要是被戎人灭掉,那就真是点了马蜂窝!不说关中其余的诸侯,会在兔死狐悲之下,疯狂的对戎人发动反击,单说周天子如果不想鞠躬下台,那就只能够用鲜血洗刷耻辱!

所以,作为一名理智的统帅,骊虎其实在围城后就派了使者入城,希望城中的权贵能够送一批粮食,同时给自己道个歉,承认这次战争是个误会,然后这事就算了了。

至于之前侵占戏国的土地,自己也会送还。(他可没兴趣在周人的城池里,迎接周人大军的报复)

对于自己给出的条件,骊虎觉得还是挺慷慨的,只是要一批粮食而已嘛。

没错,这就是他们的逻辑,我虽然冲到了你的家里,杀了你的人,抢了你的钱,但是你看,我没有把你打死,是吧,所以你再给我交点保护费,认个错,这事就算了了。

可是,回应他的则是使者的人头,一颗从城墙上,被扔下来带血的人头。

哪怕城外满是戎人的大军,但是城内的周人,对于戎人这明显是羞辱自己的外交,也仍然极不客气的砍下了使者的人头,作为自己的回应!

在儒家尚未成为中国政治思想之前,华夏,对于四方夷狄明字典里或许有妥协、让步,但却从来没有服软这个词!

秦国哪怕被六国合纵压不起头来,但在面对趁虚而入,杀到咸阳城附近的戎狄时,秦惠文王仍毅然然调动大军,向西死战!

赵国哪怕在长平之战后元尽丧,又被秦燕两国东西夹击,可在面对北方咄咄逼人的匈奴时,李牧也不知何为时务,依旧血洗草原,杀他个血流成河!

千言万语一句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

对自己人低头,可以!对戎狄低头,没门!

哪怕在长平战后,与秦国有着血海深仇的赵国,也是宁愿和秦国签订盟约,低头服软,也从来没有想着和北方的胡人做什么朋友!

在先秦,在华夏民族还没有忘掉自己的祖先,是怎么靠着刀刉木犁,成为这片大地上唯一主宰的时代,没有人会如后世书生那般迂腐、天真的认为,只要自己讲理,戎人也会讲理!

相反,先秦诸侯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对于蛮狄,只有一个办法,打,打服为止!打不服,就打死!打不死蛮狄,那就自己死!

先秦华夏,什么都缺,唯独不缺血性!什么都怕,唯独不怕流血!

向蛮夷低头,呸,老子丢不起这人!

而面对戏人如此赤裸裸的打脸,城外刚刚由自卑转为自负,认为周人也不过如此的戎人,当场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侮辱,纷纷叫嚣着要给城里人一个教训。

但是等到挑选哪些勇士去攻城的时候,却一个个都哑了火,闭口不言。

骊虎看着这些没事的时候只会诈唬,真要玩命一个个就怂回去的头人,心中鄙视不已,但现在他也没空管这些,而是在想着应该如何收官。

因为他已经收到了来自蓝田的消息,太子要来参加骊山的女娲祭了。

他必须要在太子来到之前,把这件事情给揭过去,否则,没有哪位太子愿意担上一个不顾诸侯,向戎狄低头的骂名。

特别是当这位太子的手上,握着数百精锐甲士的时候。

眼看着戏人死活不愿低头,心中略有遗憾的骊虎,其实也就打算走人了,反正打到这里也已经是赚了。

但可惜的是,骊是个明白人,但是明白人终究是少的,大多数头人虽然知道自己打不下戏城,但却不愿意离开。

真不知是之前的几场胜仗让她们有了挑战周人的信心,还是被戏人激怒了。

头人们一致觉得时机难得,机会难寻,应该继续绕过戏城,向南抢略周人城邑。

:“多少年了,才能碰上这么一回的利市,岂能如此草草收场啊?

南方还有不知周人多少村落呢,抢了他们,部族几年的粮食就都有着落了!”

这是头人们的共识,他们没胆子和周人主力硬碰,但是趁着机会欺负那些比自己更弱小的村落,还是很大胆的。

骊虎有心劝阻,但是在不能够暴露自己与蓝田邑联系的背景下,又不能够说出大周太子即将到来的事情,否则很容易就会引起怀疑周人高层里有自己的内应,可除此之外他也实在拿不出什么有效的砝码,让这些利令智昏的头人清醒一二。

哪怕他痛心疾首的对这些头头人恐吓:“你们就不怕再闹下去把周人惹恼了,然后天子调集大军来讨伐我等吗?”

这番恐吓确实让不少头人清醒了,但还有更多的头人则抱着另外一种意见:

“秦岭大山数百里,只要咱们抢够了粮食往深山里一躲,他周人的战车还能上山不成?只要躲个一年半载的,他周人又能如何呀?”

这次参与作战的大多数都是靠近秦岭一带的戎人,而骊山本土的核心部落,反而动手的没几个,(当然作为带路和指挥的报酬是少不了的),这也是为了防止周人事后的报复。

抢够了就跑嘛,这也算是老传统了。

毕竟只要周天子还有理智,不想挑动整个渭南戎族的叛乱,那么在没有抓住立骊族,明面上参与反周战争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对骊山本土戎族进行杀戮的。

现实有时候就是这么讽刺,谁都知道杀人的凶手是谁,但却就是没办法。

在与这些头人们进行了一番争吵,骊虎最终还是没能够说服他们收手。

这些头人们自作主张,兵分两路留下了5000人围城,其余人则南下继续抢略。

骊虎对此也是束手无策,虽说他代表骊戎一族,但是为了撇干净关系,所以只带了几十名护卫,手上没有足够的武力,哪怕之前为他这些戎人谋取了再多的利益,也不会成为真正说一不二的领袖。

蛮夷无礼,唯利是图,畏威而不怀德。

如果说受过周礼熏陶的周人,还知道为恩人披上一层遮羞布,那么纯粹崇尚实力的戎人,就连遮羞布也懒得要了。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