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大明第一莽夫

第282章 办报纸启民智

  • 作者:朕闻上古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4-06-09 18:28:10
  • 章节字数:6440字

摊派!

这个词语触目惊心。

饶是张敷华听见都忍不住身子发颤。

丛兰更是被吓得脸色苍白,面无血色。

地方官府摊派赋税!

这样只会导致真正的自耕农负担越来越重!

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任由那些士绅豪强兼并下去,只怕最后大明朝廷将会无税可收,无粮可收!

丛兰并非没有真才实学,事实上他可是进士及第,从万千饱读诗书之士中厮杀出来的。

而历史上这位丛兰丛公,更是被誉为大明王朝的军国重臣,一生操劳国事,位列封疆,官居一品。

其最大的功绩,便是在整军备战、卫国戍边方面,表现得胆识过人,气魄非凡。

丛兰入朝为官后不久,即在清理房山草料场、整顿京城防务中表现出非凡的军机处置才能,朝臣无不为之侧目,弘治皇帝由此加封其为兵科右给事中,丛兰从此得以参知军政,襄理军务,由此开始了他卫国戍边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

不过,此刻的丛兰,还并未走上他的正常人生轨迹。

转而他此刻脑海里面想起来的,却是大明王朝的赋税制度。

在太祖朱元璋创设的国家治理原则和架构中,国朝资源征调体制的社会基础,是通过里甲制建立起来的以户为单位的人身控制关系,编户齐民对以皇帝为代表的王朝之人身依附关系,既是赋役征发的合法性来源,又是其运行的现实基础。

与此同时,太祖朱元璋秉持“以良民治良民”的治理理念,形成了在赋役征发上将主要管理责任委之于粮长、里长的“钦定承包体制”,在这样的代理体制下,州县官府的赋役征管只需抓住负有连带责任的粮长、里长即可,基本上不需要依靠核算体系进行,借由粮、里长役使里甲编户才是实现资源征调的根本之道。

进一步而言,州县赋役的三项主要内容――田赋、上供物料、徭役,于国朝而言也都不同程度上具有不可计算性和非计划性。

田赋和上供物料的征收、调拨虽然有实物数量的信息,但由于征收物种类繁多,彼此价值差异甚大,无法靠实物数量统一度量价值,在民运体制下,对百姓而言,又需要考虑运输劳役,由此更增强了实际负担的不可计量性。

至于徭役,作为活劳动资源不可存储,其收支统一于劳动者的应役过程,无法事后稽核;而不同徭役项目或同一徭役项目在不同时间的实际负担存在很大差别,因此也就不存在核算的可能和必要。

单论赋税而言,在国朝官府内部,田赋额存在两套数据系统,一套是依托黄册,自编户而甲、里、州县、府、司、户部,层层汇总下级夏税、秋粮额,继而上报的系统,这套系统的数字是均质的“税额”。

另一套则是户部根据国家需要,给各布政使司和直隶府州下达勘合文书,让其调拨一定数额田赋到指定地点的衙门或粮仓的系统,这种税粮解纳责任的分派,称作“派拨”“坐派”,这套系统的数字意味着与仓口和运输劳役绑定在一起的、不均质的负担。

将自下而上的黄册田赋额汇总上报,和将自上而下的坐派田赋仓口粮额拆分后下达给下级衙门,就是布政使司和府两级官府田赋征管的主要核算工作,各省直黄册所载夏税、秋粮额,就是户部坐派起运仓口粮额、存留支用粮额的数量上限,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二者形成了对等关系。

然而太祖朱元璋设计的这卓越模式,此刻却是充满了隐患,一方面各类赋役负担不断加重且变动不定;另一方面,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使得负担分派不均,最终导致王朝各地出现了以逃户和税粮拖欠为表现形式的财政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负担轻重与百姓的负担能力高低相互匹配,也就是贯彻均平原则,才能确保赋役征发的可持续性。

但是这个念头刚一出现,瞬间就在脑海中烟消云散了。

因为丛兰突然想起张敷华刚刚所说的摊派一事,完税乃是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

摊派!

他们还能摊派给谁?

自然是没有成为佃户的自耕农!

霎时间,丛兰脸色瞬间惨白。

巧立名目。

苛捐杂税。

自耕农要么就投献田地给士绅缙绅,要么就只能逃亡沦为流民!

而且朝廷主要的财政收入,便是农税与盐税,其余像矿税、商税这些几乎没办法与农税盐税相比!

华夏自古以来便首重农桑!

因为从农桑收取的田地赋税拥有重要职能,一方面它是应征收的实物税额,不同地区间调拨的实物财富额;另一方面它又常常被当作各级官府分派各种财政负担的基准,最后演变成摊派对象额。

因为相较于土地额和人丁额,田赋额更能体现一户、一个里甲、一个州县、府、省的财赋状况,从而反映其承担各种形式财政负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田赋额还是官府掌握的最具可核算性质的数据,土地额和户口人丁额都缺乏这种特性。

所以一旦农税出了大问题,那么大明江山,只怕也不稳了。

“陛下,一定要改啊!”丛兰双眼通红地开口道。

他脑海里面已经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百姓哀嚎遍野,士绅朱门酒臭,流民随处可见……当这些百姓流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再也忍受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聚众作乱,造反举兵,直至彻底推翻这大明王朝!

作为一名正直爱国的忠正贤良,丛兰只能寄希望于皇帝陛下身上。

朱厚照始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此刻丛兰说出这句话,倒是让他欣慰无比。

至少证明此人可用,而且可以大用,对朝廷忠心耿耿,立场站在朝廷百姓这边,而不是士绅缙绅那边。

不过朱厚照没有吭声,而是静静地看向丛兰和张敷华。

丛兰沉思了良久,突然发问:“老大人,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没有,土地农桑是王朝的根基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

张敷华神情有些黯然,“老臣不是不想为国朝解决这个隐患,奈何兼并土地之人,除了皇亲国戚和宗室藩王外,大部分是像你我这样的读书人。”

“以往兼并田地之人,几乎所有权贵都参与其中了,但是陛下即位之后,一直大力打压这种现象,太监宦官废置皇庄,武将勋贵被中山侯约束,而刘瑾此次成为钦差大臣巡查庆藩一脉,想来陛下也是打算趁机清查这些藩王侵占的田地……到最后,就只剩下你我这些读书人了!”

皇亲国戚和太监阉人被皇帝陛下抑制,而藩王宗室此刻也即将大难临头,面对刘瑾这条疯狗的撕咬,武将勋贵则是被中山侯给压制得死死的……那么天下间兼并田地之人,就只剩下士绅缙绅了!

丛兰满脸苦涩,似哭似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张敷华那沧桑的声音依旧响起。

“读书人耕读传家,以安天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因为太祖高皇帝制定了优待读书人、养士取士的国策,所以一个读书人获得了功名,就会想方设法地攫取田地,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

“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断,祖孙相继,兼并田地,成为本能!”

“天下读书人何其多也?天下士绅又何其多也?天下缙绅又何其多也?”

话听到这儿,朱厚照总算是听明白了。

五朝元老张敷华,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

但是,他却从未向皇帝陛下开过口,更是从未提及这些事情。

无非因为张敷华也是文臣缙绅。

即便他的立场一直在朝廷一直在百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敢道出这个隐秘,促进朝廷进行改革。

毕竟古往今来的改革家,大多没有什么好下场。

历史上的改革者,往往是时代一次向前大跃进的先驱,是处在风口浪尖的最顶端的人物,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在各种权利和各方势力相互角力之下,最终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www.)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