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中国哲学史

第四编·第二章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 1

  • 作者:郑红峰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3 19:24:29
  • 章节字数:7500字

洪秀全,原名火秀,又名仁坤,生于1814年(清嘉庆十八年),死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广东花县人。他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领袖,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农民革命思想家,也是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是我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它是在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矛盾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1837年,他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目睹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清朝官僚机构的腐朽,极为激愤。这时,他得到一部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回家后他即托称升天见到“上帝”,命他下凡救世,并写了一首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表示了他的革命思想。1843年,他和冯云山一起,组织了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利用基督教作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的思想武器。1851年,洪秀全领导农民革命队伍,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攻克南京,定都于南京,并改称天京。

太平天国的理论纲领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原道醒世训》等几本书之内。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不过,太平天国排斥儒家,称儒家经书为“妖书”。他们接受基督教上帝,教名为“拜上帝教”,但其实对基督教一知半解。他们的宗教思想,可能全部源于当时的中国籍基督教传教士梁发所写的《劝世良言》。后来有外国传教士知道了这件事,试图向他讲述《圣经》的道理,反而被洪秀全斥为异端。不过,洪秀全从基督教得到启发的这些思想,对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社会的群众有着很大的号召力。之后,太平天国农民军解放了中国南部的大片地区,革命势力先后达到十八个省,它不仅使清王朝统治者惊恐万状,而且使外国帝国主义侵略者也万分震惊。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联合镇压下,1864年南京失陷,洪秀全身死,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遭到失败。但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精神却深入人心,鼓舞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地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的清王朝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就自称是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由他领导的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研究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天朝田亩制度》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等。

一、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

一方面,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长江中下游数省。因此它有着当时时代的显著特征。另一方面,洪秀全在这次起义假借了当时从西方宗教传入的新兴宗教基督教,也使一般老百姓感到新鲜。这可能与当时老百姓希望求变的思想有关。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其理想是要实现一个“共享太平”的平等社会。洪秀全继承了历代农民起义关于“均贫富、等贵贱”的思想,吸收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又搬来了西方基督教宣扬的所谓“天国”中人人“平等”的说教,以宗教的形式,发出了在地上建立一个“太平天国”的号召。

洪秀全认为,“皇上帝”主宰的世界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同”社会。“大同”说是保存在古代儒家典籍《礼记·礼运》篇中关于原始社会回忆的记载。在这个理想社会中,社会成员一律平等,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人人都能过太平幸福的生活。洪秀全还认为:“世道乖漓,人心浇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这是说,社会的混乱、不合理,都是君主的“私”心造成的。因此,他把“天下为公”宣布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恩格斯在评论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关于“天国”的理想时指出:“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而已。”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要求建立的“天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洪秀全在起义前写的《原道醒世训》中还充满信心地指出,人压迫人的黑暗时代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只要大家齐心努力,“相与作中流之底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那么,“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世界一定会实现。由此可见,洪秀全领导的这次农民革命,其最初的愿望不是要重新建立一个封建王朝,而是要求实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洪秀全用来解释他所理想的社会,则表达了中国农民渴望从几千年来封建剥削和压迫下求得解放的迫切要求。他认为,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国压迫国的现象,也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既没有“此疆彼界之私”,也没有“尔吞我并之念”。在这个社会中,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关于这一理想社会的设想,后来又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

太平军在行军过程中,曾实行军事共产制。建都南京后,把这个制度加以总结和提高,制定并宣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的革命纲领。在这个纲领中,洪秀全提出了一种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把革命初期宣传的“大同”社会的远景进一步具体化,这个纲领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发展的高峰。

废除封建的土地私有制是这个纲领的核心。它提出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政策。主张“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每个农民都应得到一块土地,人口多则多分,人口少则少分;土地是公有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了,则迁丰处,用来救济荒处。纲领还主张财产归公,一切生产品除供自己生活需要外,都应交给“国库”管理,“天下人人不受私物”,个人不得私有。还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生活资料,“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粮食由国家统一配给,婚嫁等费用由国家统一负担,丧失劳动能力和无法生活的人由国家抚养。这个纲领宣布:“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就是太平天国革命农民为实现自己最高理想的具体纲领。

这个纲领还提出了有关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民主改革的方案,主张政府官吏可以由人民公举,努力从事生产的农民应该得到国家的奖赏。还提出“天下婚姻不论财”,要求废除封建的买卖婚姻,禁止缠足、买卖奴婢、娼妓和纳妾,要求废除“一切旧时”的风俗和习惯。

可是,这个纲领的基本精神,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平分社会财富,废除私有制度,实现一个没有阶级压迫的平等的社会,则是一种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所以是一种空想,因为它企图在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没有剥削、压迫和人人都能过着饱暖生活的美好社会,这是不可能的。

这种原始的社会主义空想的思想基础,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它企图平分一切社会财富,包括人们的生活资料,以防止贫富的对立。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1827—1864年)从香港到天京参加革命。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设太平天国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政新篇》。它是继《天朝田亩制度》之后,太平天国又一个纲领性的文献。《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积极倡导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它提倡机器生产、开矿、办工厂、办银行,主张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积极采用近代科学技术,鼓励创造发明,保护和奖励私人资本等。同时,它还提出要立法制,去酷刑,兴办学校、报馆、医院、邮政等。从这些方面看,《资政新篇》设计了一幅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它在中国近代历史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指出了一条摆脱封建制度的道路。

虽然由于军事局势的紧张,《资政新篇》所提出的方案没有能够实行,而它的历史意义仍是重大的。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要求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向。但是,由于农民阶级并不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他们并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因此,他们最终也还是只能落脚于在“皇上帝”的保佑下,建立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空想之中。

平均主义并不能防止贫富对立,反而损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生产遭到破坏,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斯大林说:“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原始的农民‘’的心理。平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的实质是消灭阶级,而不是提倡平均主义。也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所设想的那套平均财富的方案,在当时并没有实行也不可能实行。

二、对封建道统的批判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第一次亮相。之后的洋务运动、西方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他在这方面起了促进和先驱的作用,为什么呢?因为它使清政府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无能,激励了所谓的曾国藩等开明人士学西方、办洋务。从小的方面说,他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同时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和各个地方当局会更加肆无忌惮地与西方友好,最终加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步伐。为什么中国没有成为西方的殖民地还保留着中国的政权,他起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