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小说网 > 综合其他 > 让孩子心悦诚服

第5章 你在孩子面前的威望值是多少

  • 作者:杨杰
  • 类型:综合其他
  • 更新时间:2021-07-03 19:47:10
  • 章节字数:7776字

常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那么听话呢?也没见家长怎么管,孩子却表现优异?”言外之意是老天爷偏心眼,把听话的孩子都赐予了别人,把小淘气摊派给了自己。

假设真有老天爷的话,我相信他老人家手里的确有这样的孩子,不但天赋过人,还自主成长,没给爹娘出什么难题,一溜烟儿就长大了,其间居然还成绩斐然。不过好东西都是稀缺资源,就像500万的彩票,惦记的人多,中奖的人少。

话又说回来,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够严密——没见着别的家长管,并不代表人家没管。就算真没管,他们也没妨碍孩子成长,至少给了孩子空间。不管我们有没有看到,毕竟所有的成功、失败,都自有它的原因。

有一位家长说起她的侄儿,每次都赞不绝口。她的侄儿也确实优秀,在县里成绩始终是第一名,到了省里最好的高中依然数一数二。在她看来孩子根本不用父母操心,体贴父母,孝敬老人,待人礼貌,自己就能把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来,她和孩子的妈妈,也就是她的嫂子聊天得知,她的嫂子对教育很感兴趣,而且很早就开始科学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指导孩子学会从错误中学习,并且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专门为孩子做了一个错题本,出错的地方反复练习,慢慢地,孩子也养成了严谨的习惯。孩子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她的嫂子便对孩子完全放手,表面上看,似乎从来没管过。

前几天又有一位家长咨询,她问得很具体:“为什么有的孩子打一顿就很管用,而我的孩子打了也不长记性呢?”我不赞成打孩子,不过我还是反问了一句:“你一年打多少次孩子,别的家长一年打几次呢?”

有的时候,的确如这位家长所说,偶尔打孩子,孩子在恐惧的驱使下会有短暂的改变。这个办法看上去立竿见影,其实这样做不但伤害孩子,也妨碍父母的成长。这是一个懒惰的办法,阻碍了家长的反思和改进,并使他们形成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依赖。如果挨打成了家常便饭,孩子改正后的良好状态会越来越短暂,甚至会反弹得越来越严重。渐渐地教育就会陷入“打了收效甚微,不打无计可施”的恶性循环。从这个角度来说,打孩子绝对是饮鸩止渴。

和这位家长继续聊下去,就说到了一个问题:同一个孩子,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唠唠叨叨说了很多,孩子就是不听,而有的人只说一句,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孩子就服服帖帖了呢?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小时候我也是个淘气的孩子,老妈成天唠叨我,我依然我行我素,就当没听见。而老爸呢,通常一个月才说我一次,居然会令行禁止。如果让我给父母打分,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我会给老妈60分,给老爸95分。

我的感觉是,抗拒老妈没有什么后果,她只是说说而已,而且会反复地说。但抗拒老爸的结果是,他虽然不会有激烈的行动,但一定会把这件事情处理完。另外,老爸很少说话,但说的话一定是有道理的,是非说不可的,我自己也服气。从体验来讲,老妈成天说教,会让我很烦躁;老爸很少说我,我平时都很舒坦,所以他一旦开口说话,我一定会认真对待。我从中得到的体会是:说得多,不代表效果好;说得少,效果却更好,这便是“少即是多”的道理。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我非常关注效果,一旦产生无效的互动,我会立刻反思,并寻找新的策略。

这个体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对待小孩子,也大体复制了父亲的方法。有一次,叔叔家的弟弟陶然玩的时候一直翻我家的抽屉,恰好那个抽屉里面有针、螺丝钉、剪刀等尖利的东西。陶然的妈妈一直在制止陶然,陶然却充耳不闻。她连续说了6遍,简直像复读机一样:“陶然,把抽屉关上,小心扎着你的手,快点啊,快点关上,别动了!你没听见我的话呀,赶紧关上,扎着你的手会出血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拖着长腔说了一句:“陶然,把抽屉关上!”结果,陶然痛快地答应了,并且马上关了抽屉。陶然的妈妈半开玩笑地说:“陶然欺负人,我说了6遍都不听,你说一遍就管用。”

我想,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提醒遍数的多寡。平时,我非常注意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印象。每到周末我家就会聚集许多小孩儿,如果像陶然的妈妈这样唠叨着管他们,估计会把我累死。我的原则是最低限度地管。我平时习惯和他们约定一个大致的行动范围,告诉他们哪些东西绝对不可以玩,比如厨房用具或者被子等。除此之外,我对他们保持观察而很少干涉。经过慢慢观察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鲁莽,他们也会小心。我只要稍加提示即可,没必要一定制止,但我对于要制止的事情,一定会很有执行力。所以我一开口说话,孩子就知道,如果他不听,我必然会有进一步的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聊聊威望值,其实每个家长的威望值都不同,只是难以准确地用百分制来计量。威望值在任何领域都存在。如果我们用心经营,就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一个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值比较高,孩子就会顺从。在这里,“顺从”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指的是自愿服从,这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写照。

至于怎么提高威望值,似乎没有标准答案,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有不同的适用方法。不过有两条是共同的,首先是家长的自律,其次是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

教育孩子,首先是自我教育。因此大人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做孩子的榜样,做一个让孩子佩服的人。这话说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没这么轻松。许多家长都感慨,管住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嘴非常有难度,常常半途而废。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的长辈管束我,我就会在心里说:你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我?孩子一旦有这样的感觉,再好的教育主张都很难实行。

与一位家长交流时她一直在感慨:“说道理谁都懂,但到关键时刻就忘了,或者就算是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最后也都不了了之。”我就半开玩笑地说:“你看,孩子在学校都有学生守则,作为家长,也应该有个家长守则。你不妨针对你家的情况列个家长守则,每天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后来,这位家长还真列了一个家长守则给我,内容如下:

尊重孩子,不过多干涉孩子,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还有体验失败的权利。

不唠叨,制定的规则言简意赅并坚持监督。

遇事控制好情绪,态度平和,语调温和。把事情处理完,不回避。

对待两个孩子要公平,解决他们的纠纷时要了解清楚整个事件,最好能让他们分别阐述过程。

对孩子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信任孩子,孩子的天性是善良向上的。

不过多看重考试分数,把关注点集中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上。

每天抽出15分钟全心全意和孩子互动。

我看了这个守则,感觉写得很充实,也很符合她家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我给了她一个建议:每天按照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行为。可以评分,也可以写出自己具体做到了哪些,是怎样做的,还有哪些有待改进。这样做有一些麻烦,但可以通过这样的自律,让自己得到改变。

这几年,我非常重视教育方法落实的精准性,在方法对路的前提下,教育成果的差别往往取决于过程中的精准程度。我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教育孩子的过程,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不擅长教育孩子的家长,越会大张旗鼓地教育孩子,吃饭、走路、做作业、玩游戏……孩子耳边时刻响彻着家长的“谆谆教诲”。这样做的结果却往往是问题越来越多。作为旁观者,看到这种景象时心里会莫名地烦躁、紧张。相反,那些擅长教育孩子的家长很少讲大道理,更多的是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一切都点到为止。表面上看平淡无奇,作为旁观者却觉得很舒服,而且能体会到亲子之间那种无言的默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非常关注这样的细节。我特别喜欢追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两类家长的回答侧重点各不相同。不擅长教育的家长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我看见孩子存在的问题,我感到很担心,我想要怎样的教育效果,所以我立刻进行干预……而擅长教育的家长,更多从孩子的角度进行考虑:孩子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孩子的感受是怎样的,我这样做会在哪方面促进孩子的成长……从结果来看,前者主要是孩子在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后者是家长更多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二者的另外一个区别,则是对当下策略的用心程度。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家长,更重视自己的体验,会随意而频繁地教育孩子;更多地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的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感觉,每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正因为经过深入的思考,所以这类家长能全面分析孩子的状态,解释教育行为的用意,预测各种可能的后果。每当听到后者这样完整的分析,我都暗自感慨:这些家长,手中仿佛有一张教育地图,他知道自己和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也能清晰地标注目的地,而且能够通过反复权衡,从诸多线路中选择一条最佳线路通往目的地。正因为做了如此细致的准备工作,才不易迷路,也很少走弯路。

如果我们没想好就教育孩子,便是把孩子当作试验品,这是在孩子身上试错。是否追求教育的精准性,关键看我们的取舍——要么舍得思考,要么舍得孩子。

从当前来说,关注教育的精准性,家长会辛苦,但照顾了孩子的体验;随意教育孩子,家长省了事儿,但孩子的感觉却非常糟糕。从长远来看,不断追求教育的精准性,则是同时成就了家长和孩子,这是双赢之路。

通过深思熟虑,我们要对孩子进行精准的教育,就算我们不多说什么,孩子的体验也会告诉他该做什么。这简洁准确的教育行为背后隐藏着父母的深情和爱意,是真正的用心良苦。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明白父母的这份付出对他的深刻意义,我相信孩子会为此感激终生。

其实,教育的精准性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我们不妨立足现实的教育水平,教育之前深思,教育之后反思。每天进步一点点,通过不断打磨细节,教育的精准性便会不断提升。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快捷键 enter) 下一章(快捷键 → )